第三十二章 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關燈
4倍。

    正是因為馬大量地被用于耕地,13、14世紀後,歐洲原來的荒地大量被開墾,糧食産量迅速提高。

     此外,歐洲人還發明和改進了很多利用水力和風力的工具,比如水車和風車[18],其中有些技術,比如水車,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中世紀才大規模地應用。

     林恩·懷特(LynnWhite)在《中世紀的技術與社會變遷》(MedievalTechnologyandSocialChange)一書中說,中世紀最輝煌的成就,不是什麼哥特式教堂,也不是什麼經院哲學,而是畜力、水力、風力取代了人力,使歐洲生産效率大為提高。

     這些技術革命帶來什麼後果呢?“12世紀,法國隻有約二分之一、德國隻有三分之一、英格蘭隻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種,其餘的都是森林、沼澤地和荒地。

    ……到1300年時,法國的耕地面積比今天還要大。

    ”[19] 結果是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

    以英國為例,1086~1300年,英國GDP提高了10倍以上,人口從大約110萬人增加到330萬人。

    [20]也就是說,财富增長是人口增長的3倍,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還實現了迅速富裕。

     我們在前面講過,西方農奴和農民的負擔是非常穩定的。

    “一個佃戶的地租往往長達200年或250年保持不變。

    ”農奴們每年收獲的糧食大大增長,但是交的租稅卻保持不變,“佃戶每交給領主1個便士,就往自己口袋裡放進6個便士”。

    這就意味着農奴變得越來越富,經濟地位大為增長,從農奴成長為農民。

    [21] 更為主要的是,經濟的發展為商業複興和文藝複興奠定了基礎。

    羅馬教廷的專制、野蠻和黑暗不亞于其他專制政權,而這種黑暗正是建立在人們的貧窮基礎之上的。

    直到經濟發展之後,人們才有力量開始從愚昧中走出來。

    “11世紀後,随着經濟的複蘇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态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

    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于是他們借助複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22]這就是著名的文藝複興。

     四 傳統的觀點是,中國一直遙遙領先于西方,一直到工業革命結束,也就是19世紀初,西方才超過了中國。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清華大學李稻葵等人通過對中國古代經濟長時間的研究[23]發現,1300年,歐洲部分地區已經領先于中國。

     他們認為,在北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處于頂峰,确實領先于歐洲,然而中國農業幾千年大緻保持同一水平,沒有出現過質變,發展曲線是比較平直的。

    而西方從中世紀後期開始,經濟曲線迅速升起,到了1300年,也就是元朝建立之後不久,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經落後于意大利地區。

    到1400年,也就是明代建立不久,又被英國超越了。

    到了1750年,也就是中國“康乾盛世”的頂峰,中國從整體上已經遠遠落後于西歐了。

    [24] 當然,在14世紀,中國人和西方人生活水平的差距還不算太大,歐洲人生活條件雖然優于中國人,但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塊面包加一碗濃湯就能讓辛苦了一天的歐洲農夫心滿意足。

     但是随着經濟的質變,歐洲人與中國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16世紀時,英國一個農民家庭每年生産的糧食是5007公斤,而中國明代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江南,一戶農民也不過生産2173公斤。

    也就是說,中國最富有地區戶均糧食産量不到英國的一半。

     14世紀和15世紀,也就是大約中國的明朝時期,英國普通農民主食中小麥比例增加,逐漸取代大麥和燕麥;農民已經可以定期地喝到啤酒,酒的消費開始成為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