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關燈
,新興的基督教接替了古羅馬諸神崇拜……這無疑說明,隻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沒,被一種嶄新的東西代替。

    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文明,……卻幸存下來(如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

    唯獨在西方,古典文明消散殆盡,無法複原”[14]。

     馬上的蠻族不識文字,基督教被作為唯一的精神支柱,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典籍被棄如敝屣,除了在一些教堂和修道院内被當作古董收藏起來束之高閣外,其他的幾乎毀滅殆盡。

    幸虧阿拉伯人保存并翻譯了這些文化典籍,才讓它們有機會在文藝複興時代被歐洲人“重新發現”。

     然而,正如同大規模的殘酷轟炸一方面摧毀了整個古老城市,另一方面卻為重新建設更為現代化的城市掃清了障礙一樣,正是因為蠻族入侵的毀滅性,才讓西方能毫無束縛地發展起來一種全新的文明。

     那麼,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 三 首先,中世紀出現了羅馬帝國時期不可能出現的技術進步。

     羅馬帝國實行奴隸制,奴隸制是不利于技術進步的,因為奴隸數量巨大,價格低廉。

    奴隸主不必費心去研究技術,節省勞力。

    “隻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可獲取,它也使主人喪失促進技術革新的動機。

    因而,在韋斯巴芗統治時期,當在今羅馬聖皮特羅廣場豎立一座方尖碑時,雖然當時有位發明者提出了一項可以大大方便豎碑的技術措施,但皇帝為了不讓奴隸們有空閑,甯願讓他們繼續從事體力勞動。

    ”[15]奴隸們是沒有自主性的勞動者,更沒有可能去進行什麼發明。

     羅馬帝國崩潰後,奴隸制也随之崩潰,不再有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湧入西歐。

    相對中國,當時歐洲的人口是很少的。

    這就促使人們開始琢磨怎麼節省勞力。

     在羅馬,奴隸主高高在上,不跟奴隸共同勞動,也不關心奴隸在勞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這情形就像中國的士大夫不會關心農民是怎麼種地的一樣。

     而中世紀的莊園是自給自足的,歐洲陷入封建割據,各地自我封閉,不再有商品流通,莊園主需要什麼東西,從外面買不來,隻能取自自己的莊園。

    因此,莊園主要親自組織生産,親自決定種什麼、不種什麼,連查理大帝都得操心自己莊園的物産。

    他在800年左右頒布的敕令中,詳細地規定莊園要生産什麼東西:“其中必須包括以下項目:飼料草、柴火、火把、木闆與其他木材;蔬菜、谷物、稗子;羊毛、亞麻、苧麻;樹生水果、大小幹果……蕪青,魚池;皮革、毛皮、獸角;蜂蜜與蜂蠟;豬油、牛羊脂油、胰皂;莓果酒、熟酒、蜜酒、醋、啤酒、新舊葡萄酒、新谷陳谷;母雞與雞蛋;鵝……每個莊園之中……應當盡量多建造牛廄、豬圈、羊圈、山羊圈,不得缺少……”[16] 因為要親自組織生産,莊園主與農奴保持充分的接觸,非常清楚農業生産中會遇到哪些具體困難。

    同時因為自給自足,每個莊園裡擁有木匠、鐵匠等各種工匠[17],這樣也有利于生産工具的改進。

    農奴也不同于奴隸,糧食打多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水漲船高,因此,農奴也有熱情改進技術,提高産量。

    以上各種因素的彙合,就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那麼中世紀西歐取得了什麼樣的技術成果呢? 首先是重犁的使用。

    羅馬時代,歐洲用的是輕犁,就是一根木柱,底下裝個犁刀,結構簡單,隻能在地上劃出一道淺溝,所以又稱“淺犁”。

    為了提高生産率,中世紀的莊園主們和農奴們進行“技術會商”,漸漸地琢磨出來一種重犁。

    什麼叫“重犁”呢?就是更重、更大也更鋒利的犁刀,這種重犁能夠有效地深耕,把土壤翻起攪碎,能把雜草叢生、難以耕作的低窪荒地開墾成良田,擴大耕種面積。

     重犁需要更大的牽引力,牛的力量就顯得不夠了。

    到10世紀時,歐洲莊園發明了一種挽具,套在馬的肩部,讓馬也能輕松愉快地拉犁,結果生産效率大增。

    16世紀一個法國作家曾經計算過,一匹馬一天的工作量是牛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