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中國曆史循環中的突破
關燈
小
中
大
晉士族莊園遍布江左,他們“勢利傾于邦君,儲積富乎公室……僮仆成軍,閉門為市”。
勢力大得如同小國君主,财力強過朝廷,仆人可以組成軍隊,關上寨門就成了集市。
那個時代官位雖然不是明确的世襲,卻是在上流社會轉來轉去,财富也穩定地集中于一些大家族,與秦以前的貴族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把從東漢後期一直到宋代以前的社會,叫“半貴族社會”。
二 中央和地方的争奪,造成社會持續動蕩,人口大量流失,但是凡事都有兩面,這種地方勢力不斷上升,也導緻皇權受到有力制衡。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對皇權形成強大的牽制,天子隻能和士族分享權力。
比如司馬睿建立東晉,主要依賴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
因此司馬睿舉行登基大典之際,突然從禦座上走下來,拉着王導的手,非要他一同坐在龍椅上,共同接受群臣的朝賀,因此出現“王馬共天下”的諺語。
因此,皇帝與上層精英共治天下的觀念從魏晉開始樹立起來,到了唐代,大一統郡縣制度經過長達800餘年的發展,經曆了重重挫折,吸收魏晉世族與皇帝共治的政治傳統,終于迎來了一個良性的制度成就:封駁制度。
所謂“封駁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經過政府部門“給事中”的審查,給事中認為沒問題,才能下達。
如果給事中認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則不給簽字。
《新唐書·百官志》說:“诏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皇帝的聖旨有問題,給事中幹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給皇帝,讓皇帝重新考慮。
這是一個很大的曆史進步。
我們知道,在以前,皇帝的旨意,無論臣子們是否理解都得執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樣了,皇帝的想法要經過大臣們的審查,這樣,皇帝犯錯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這是對“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則。
我們知道,法家在君臣關系上唯一的原則是“君為臣綱”,認為“君主必須超乎一切批評之上”。
《管子》說:“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
” 然而,封駁制度的理論卻是“君臣共治”,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隻有集思廣益,政策才能合理,因此,大臣不能事事順從皇帝,必要時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對意見。
唐太宗鼓勵大臣們反對自己。
他說,“人之意見,每或不同”,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不同看法,“勿上下雷同也”,不用非得統一思想。
因此他要求官員們一定恪盡職守,在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一定要幫皇帝好好把關,皇帝的話如有不妥之處,必須要駁回。
這一制度在唐代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擴軍,因為兵源不足,打算降低入伍年齡,征發年滿十八歲者為軍。
當時魏征出任給事中,堅決反對。
唐太宗龍顔大怒,寫了旨意強行下發,結果“征又不從,不肯署敕”。
最終唐太宗認輸了,認為魏征說得有理,取消了這個命令。
唐中宗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後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在朝廷上下不可一世,盧粲堅持兩次封駁制書,直至獲準。
唐代政治文明的另一個進步是完善谏官制度。
谏官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僅谏官廢置不定,而且編制也不固定。
唐代谏官制度完善,谏官數量衆多。
[4]“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
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谏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左補阙二人,從七品上。
左拾遺二人從八品上。
” 唐代統治者主動培育诤谏精神。
唐太宗說:“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
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
”有人說有了權力就要任性一點、潇灑一點,為所欲為。
我卻認為最好經常懷有敬畏之心,才能當好皇帝。
有一次,唐太宗弄到一隻很漂亮的小獵鷹,正拿在手上玩,魏征來了,要和皇帝商量事情。
唐太宗怕魏征批評他不務正業,趕緊把這個小獵鷹揣懷裡了。
魏征一看,唐太宗衣服底下怎麼鼓鼓囊囊的,肯定有問題,于是就故意說話說得長一點,想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結果等魏征終于說完了,走了,唐太宗把衣服解開一看,小獵鷹已經在懷裡悶死了。
因此,唐代谏官權力極大,而且言無禁忌,甚至可以在奏折中公然談論皇帝的性生活。
比如朱敬就在奏折中直接批評武後弄了太多的“内寵”,說您有這方面的欲望,大家都能理解,找一兩個“男寵”,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問題是現在弄得太多了,缺乏節制啊。
“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
” 有學者以兩部《唐書》為根據,算出唐代谏官進谏成功率為68%。
而且“唐代雖然拒谏時有發生,但是因進谏而身亡的事件極為罕見”[5]。
唐代封駁制度和進谏
勢力大得如同小國君主,财力強過朝廷,仆人可以組成軍隊,關上寨門就成了集市。
那個時代官位雖然不是明确的世襲,卻是在上流社會轉來轉去,财富也穩定地集中于一些大家族,與秦以前的貴族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把從東漢後期一直到宋代以前的社會,叫“半貴族社會”。
二 中央和地方的争奪,造成社會持續動蕩,人口大量流失,但是凡事都有兩面,這種地方勢力不斷上升,也導緻皇權受到有力制衡。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對皇權形成強大的牽制,天子隻能和士族分享權力。
比如司馬睿建立東晉,主要依賴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
因此司馬睿舉行登基大典之際,突然從禦座上走下來,拉着王導的手,非要他一同坐在龍椅上,共同接受群臣的朝賀,因此出現“王馬共天下”的諺語。
因此,皇帝與上層精英共治天下的觀念從魏晉開始樹立起來,到了唐代,大一統郡縣制度經過長達800餘年的發展,經曆了重重挫折,吸收魏晉世族與皇帝共治的政治傳統,終于迎來了一個良性的制度成就:封駁制度。
所謂“封駁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經過政府部門“給事中”的審查,給事中認為沒問題,才能下達。
如果給事中認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則不給簽字。
《新唐書·百官志》說:“诏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皇帝的聖旨有問題,給事中幹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給皇帝,讓皇帝重新考慮。
這是一個很大的曆史進步。
我們知道,在以前,皇帝的旨意,無論臣子們是否理解都得執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樣了,皇帝的想法要經過大臣們的審查,這樣,皇帝犯錯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這是對“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則。
我們知道,法家在君臣關系上唯一的原則是“君為臣綱”,認為“君主必須超乎一切批評之上”。
《管子》說:“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
” 然而,封駁制度的理論卻是“君臣共治”,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隻有集思廣益,政策才能合理,因此,大臣不能事事順從皇帝,必要時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對意見。
唐太宗鼓勵大臣們反對自己。
他說,“人之意見,每或不同”,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不同看法,“勿上下雷同也”,不用非得統一思想。
因此他要求官員們一定恪盡職守,在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一定要幫皇帝好好把關,皇帝的話如有不妥之處,必須要駁回。
這一制度在唐代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擴軍,因為兵源不足,打算降低入伍年齡,征發年滿十八歲者為軍。
當時魏征出任給事中,堅決反對。
唐太宗龍顔大怒,寫了旨意強行下發,結果“征又不從,不肯署敕”。
最終唐太宗認輸了,認為魏征說得有理,取消了這個命令。
唐中宗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後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在朝廷上下不可一世,盧粲堅持兩次封駁制書,直至獲準。
唐代政治文明的另一個進步是完善谏官制度。
谏官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僅谏官廢置不定,而且編制也不固定。
唐代谏官制度完善,谏官數量衆多。
[4]“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
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谏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左補阙二人,從七品上。
左拾遺二人從八品上。
” 唐代統治者主動培育诤谏精神。
唐太宗說:“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
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
”有人說有了權力就要任性一點、潇灑一點,為所欲為。
我卻認為最好經常懷有敬畏之心,才能當好皇帝。
有一次,唐太宗弄到一隻很漂亮的小獵鷹,正拿在手上玩,魏征來了,要和皇帝商量事情。
唐太宗怕魏征批評他不務正業,趕緊把這個小獵鷹揣懷裡了。
魏征一看,唐太宗衣服底下怎麼鼓鼓囊囊的,肯定有問題,于是就故意說話說得長一點,想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結果等魏征終于說完了,走了,唐太宗把衣服解開一看,小獵鷹已經在懷裡悶死了。
因此,唐代谏官權力極大,而且言無禁忌,甚至可以在奏折中公然談論皇帝的性生活。
比如朱敬就在奏折中直接批評武後弄了太多的“内寵”,說您有這方面的欲望,大家都能理解,找一兩個“男寵”,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問題是現在弄得太多了,缺乏節制啊。
“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聖格言也。
” 有學者以兩部《唐書》為根據,算出唐代谏官進谏成功率為68%。
而且“唐代雖然拒谏時有發生,但是因進谏而身亡的事件極為罕見”[5]。
唐代封駁制度和進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