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中國曆史循環中的突破
關燈
小
中
大
制度在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和皇帝錯誤決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
唐代寬松的政治環境,也是唐代文學藝術繁榮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寫了很多譏諷皇帝的詩,比如著名的《長恨歌》,就是諷刺唐玄宗的。
這要是在别的朝代,很容易被抓起來,結果唐憲宗讀了,感覺寫得太好了,太有才了,“見而悅之,召入翰林學士”。
不但不追究他諷刺自己祖先的罪過,還讓他進宮當官。
三 唐代前期雖然建立了封駁制度,完善了進谏制度,但是有一個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那就是人才選拔機制。
本來隋代已經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了制度創設。
隋炀帝楊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從王莽開始一直到隋文帝,曆代皇帝都緻力于壓制地方勢力,重振中央集權,為了把人口和資源從世家大族手中搶回來,采取了從王莽的“限田令”,到光武帝的“檢核墾田”,再到北魏的“均田制”,最後到隋文帝的“大索貌閱”,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直到隋炀帝才想明白,世家大族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才選拔機制的漏洞。
隻有打破用人的框框,大家族的根基才會動搖。
因此楊廣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士族對官位的壟斷。
科舉制的最大特點是标準統一、可量化,把以往混亂無序的選官手段變成了理性化的制度。
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争性,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現代”、非常“理性”的産物,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難得的科學精神。
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和世人皆知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比,它毫不遜色。
這一制度讓底層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士族失去了對官位的壟斷權,推開了門閥世族勢力消失的大門。
但是任何一個制度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和環境,科舉制并不是一下子就發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隋代很快滅亡,這一制度基本沒發揮作用,整個隋代“秀異之貢,不過十數”,一共才取了十來個人。
就是到了唐代,科舉在選拔官員的過程中,仍然隻起了輔助性的作用。
唐代289年間,進士及第者平均每年隻有22名,90%的官員還是因為門第和軍功等入仕。
因此,雖然唐初皇帝曾經大力打擊門閥勢力,但是中唐之後,門閥複盛,荥陽鄭氏自中唐開始,連續出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稱;清河崔氏中唐後也陸續有八人為宰相;山東五姓世代通婚,不與外族為婚;高門士族甚至瞧不起皇室,不願與皇帝聯姻;唐文宗時,宰相鄭覃甯願将孫女嫁給士族出身的九品小官崔臯,也不肯與皇太子聯姻。
唐文宗尴尬地說:“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6]我們李家當了200年皇帝,仍然比不上世家高門啊。
因此,科舉一定程度上隻是政治的裝飾物,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世族政治的種種弊端。
唐代實際上仍然是一個基本上由世族控制的社會,比如在中央,皇族内鬥重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出現的問題更為嚴重,出現了漫長的藩鎮割據。
事實上,大唐雖然号稱289年,但是統一的時段不過137年,藩鎮割據卻長達152年。
接下來的五代十國這另一個分裂時期,其實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中國古代社會的徹底改變,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代為了解決武将當權問題,才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行科舉,把科舉當成最主要的選官手段,科舉錄取人數大大增長。
唐代進士平均每年錄取不過20多人,宋代則翻了10倍,平均每年200多人。
太宗在位21年,由科舉為官者近萬人。
仁宗在位40年,僅進士出身的官員就有4517人。
唐代最有名的23位宰相,基本都出身士族。
而北宋的71名宰相中,除趙普等4人為開國功臣任宰相外,隻有3人不由科舉而任宰相,其他64名均為進士或制科出身。
這一局面導緻中國社會的運轉規則發生巨變。
日本曆史學者内藤湖南因此提出著名的“唐宋變革論”:宋以前的中國,是“貴族—半貴族”社會,宋以後的中國變成了平民社會。
錢穆先生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
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
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
魏晉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
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
” 科舉制的普及讓君主專制制度大大完善,君權的穩定性大幅提高,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由此才達到真正的完善階段。
唐代寬松的政治環境,也是唐代文學藝術繁榮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寫了很多譏諷皇帝的詩,比如著名的《長恨歌》,就是諷刺唐玄宗的。
這要是在别的朝代,很容易被抓起來,結果唐憲宗讀了,感覺寫得太好了,太有才了,“見而悅之,召入翰林學士”。
不但不追究他諷刺自己祖先的罪過,還讓他進宮當官。
三 唐代前期雖然建立了封駁制度,完善了進谏制度,但是有一個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那就是人才選拔機制。
本來隋代已經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了制度創設。
隋炀帝楊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從王莽開始一直到隋文帝,曆代皇帝都緻力于壓制地方勢力,重振中央集權,為了把人口和資源從世家大族手中搶回來,采取了從王莽的“限田令”,到光武帝的“檢核墾田”,再到北魏的“均田制”,最後到隋文帝的“大索貌閱”,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直到隋炀帝才想明白,世家大族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才選拔機制的漏洞。
隻有打破用人的框框,大家族的根基才會動搖。
因此楊廣創立了著名的“科舉制”,以打破士族對官位的壟斷。
科舉制的最大特點是标準統一、可量化,把以往混亂無序的選官手段變成了理性化的制度。
這一制度成功地打破了門第、地域、年齡界限,具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的競争性,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現代”、非常“理性”的産物,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難得的科學精神。
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和世人皆知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比,它毫不遜色。
這一制度讓底層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士族失去了對官位的壟斷權,推開了門閥世族勢力消失的大門。
但是任何一個制度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和環境,科舉制并不是一下子就發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隋代很快滅亡,這一制度基本沒發揮作用,整個隋代“秀異之貢,不過十數”,一共才取了十來個人。
就是到了唐代,科舉在選拔官員的過程中,仍然隻起了輔助性的作用。
唐代289年間,進士及第者平均每年隻有22名,90%的官員還是因為門第和軍功等入仕。
因此,雖然唐初皇帝曾經大力打擊門閥勢力,但是中唐之後,門閥複盛,荥陽鄭氏自中唐開始,連續出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稱;清河崔氏中唐後也陸續有八人為宰相;山東五姓世代通婚,不與外族為婚;高門士族甚至瞧不起皇室,不願與皇帝聯姻;唐文宗時,宰相鄭覃甯願将孫女嫁給士族出身的九品小官崔臯,也不肯與皇太子聯姻。
唐文宗尴尬地說:“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6]我們李家當了200年皇帝,仍然比不上世家高門啊。
因此,科舉一定程度上隻是政治的裝飾物,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世族政治的種種弊端。
唐代實際上仍然是一個基本上由世族控制的社會,比如在中央,皇族内鬥重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出現的問題更為嚴重,出現了漫長的藩鎮割據。
事實上,大唐雖然号稱289年,但是統一的時段不過137年,藩鎮割據卻長達152年。
接下來的五代十國這另一個分裂時期,其實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中國古代社會的徹底改變,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代為了解決武将當權問題,才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行科舉,把科舉當成最主要的選官手段,科舉錄取人數大大增長。
唐代進士平均每年錄取不過20多人,宋代則翻了10倍,平均每年200多人。
太宗在位21年,由科舉為官者近萬人。
仁宗在位40年,僅進士出身的官員就有4517人。
唐代最有名的23位宰相,基本都出身士族。
而北宋的71名宰相中,除趙普等4人為開國功臣任宰相外,隻有3人不由科舉而任宰相,其他64名均為進士或制科出身。
這一局面導緻中國社會的運轉規則發生巨變。
日本曆史學者内藤湖南因此提出著名的“唐宋變革論”:宋以前的中國,是“貴族—半貴族”社會,宋以後的中國變成了平民社會。
錢穆先生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
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
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
魏晉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
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
” 科舉制的普及讓君主專制制度大大完善,君權的穩定性大幅提高,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由此才達到真正的完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