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

關燈
麼呢?更絕了。

     我們講過,漢武帝“搞創收”的第一步是賣爵,百姓買了爵,可以不用服徭役,不用去沙場征戰了。

     不過這樣一搞,國家雖然有了收入,但是可以征發的民衆減少了。

    “法既益嚴,吏多廢免。

    兵革數動,民多買複及五大夫、千夫,征發之士益鮮。

    ”因為國家不停打仗,老百姓拼了家底買爵位,替國家當兵服役的人不夠了。

     這對漢武帝來說不成問題。

    把天下人的錢搞得差不多了,漢武帝又開始了“政策調整”,進行爵位貶值,要求“于是除千夫、五大夫為吏,不欲者出馬”。

    原來說的話不算數了,爵位低的,仍然要服勞役。

    百姓在買爵位上已經花了很多錢,但是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免役”,而是跟往常一樣,依然服徭役,“故吏皆适令伐棘上林,作昆明池”,去給他修上林苑和昆明池。

     因為這樣一次一次地收割财富,到武帝末年,小農普遍破産,流民劇增。

    幾十年征戰,50歲以下、16歲以上的壯丁幾乎都被征發當兵,青壯年婦女也要戍守邊疆。

    史書說,漢武帝的統治導緻“戶口減半”,也就是國家掌握的戶口比以前少了一半。

    而今天學者的研究成果證明,漢武帝時期,人口減少了1500萬。

     漢武帝打擊匈奴、安定邊疆,這當然是有大功于後世的。

    然而,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必須對成本與收獲有一個基本估計,對國家和社會的承受力有一個基本估計。

    不能一代人非要完成幾代人的事。

    或者說,一頓非要吃下10頓飯的量。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三 因此漢武帝晚年,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巨大的流民潮,“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此後,流民大潮在漢代曆史上就經常出現,而且動辄上百萬。

     流民潮的出現,是民衆不堪重負的明顯表征。

    過去曆史學對流民的解釋通常是由于人多地少,地主兼并了他們的土地,農民失去土地,隻好流亡。

    但是今天的曆史研究已經清楚地證明,導緻農民流亡的原因是政府的稅費太重,農民無法承擔,隻好有地不種、棄地而逃。

     如果說農民流亡是因為人多地少和地主的兼并,那麼土地資源應該是越來越稀缺,土地價格在王朝後期應該越來越貴。

    但事實上,很多王朝後期,土地價格是越來越便宜。

    “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為禍”,很多農民是把土地當成一個負擔。

    “至欲以地白付人而莫可推”,想把地白送人沒人要。

    “地之價賤者畝不過一兩錢,其無價送人而不受者大半。

    ” 資料表明,明朝确實有很多大貴族大量兼并農民土地,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這“并不是土地兼并造成了逃民,即農民不是因為田土被官豪勢要之家侵占而逃,而是民先逃,而後土地被侵占”[17]。

     農民不斷逃亡,就造成一個惡性循環:逃亡農民的負擔會加到沒逃亡的農民身上,農民負擔越來越重,最後不得已,全都逃亡。

    這就形成了巨大的流民潮。

     天啟七年(1627年),官員吳應箕在一封信裡談到他途經河南真陽的見聞:“今天走了四十裡路,這四十裡,都是廢耕之田,一望皆黃茅白草,兩邊的村莊都成了廢墟。

    我問當地人,為什麼不耕種。

    幾個人同聲說:‘差役太重,承受不了,隻好逃亡去了。

    人走了,地自然就沒人種了。

    ’當地人說,一家逃走了,他家的差稅就被歸到他本家或者親戚名下,久之,本家或者親戚也沒辦法,也逃了。

    剩的人越少,每家承擔的差稅越重,一來二去,全村都逃光了,就造成現在的情況。

    ” 自此之後,每到王朝負擔加重之時,流民就大量出現,并最終導緻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生。

     事實上在漢武帝活着的時候,天下已經四處起義,“天下騷動”,漸有“亡秦之迹”。

    天下大亂,起義遍及關東地區,大者數千人,小者數百人,起義烈火幾乎葬送大漢王朝。

    最終,漢武帝在危急關頭不得不頒輪台诏,向全國民衆承認錯誤,進行了徹底的政策大調整,這才在滅亡的邊緣把大漢王朝又拉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