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輕徭薄賦”

關燈
,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100萬人之多。

    明代皇族人口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10倍。

     為什麼皇族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呢?這是制度決定的。

    朱元璋為了讓他的子孫後代們充分享受幸福,特意規定皇族不能從事任何職業。

    每一個皇族後代都由國家養起來。

    由于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皇族們增加收入隻有一個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每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放一份俸祿。

    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

    如生一鎮國将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将軍,即得祿萬石矣。

    ……利祿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俸祿如此豐厚,刺激着各地皇族拼命娶妾,拼命生孩子。

     皇族們的俸祿都來自百姓的稅收。

    從明代中期開始,各省的長官發現,他們全省的财政收入,已經不夠供養居住在本省的皇族。

    比如山西省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是312萬石。

    河南年财政收入為84萬石,而需要供應給王爺的是192萬石。

    “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

    ”因此,這些皇族的存在,對百姓來說是不折不扣的災難。

     我們上一章說到的河南福王的下場為什麼那麼慘呢?因為他給民衆造成的負擔太重了。

    福王朱常洵大婚時,萬曆皇帝一下子抛出30萬兩的巨款;朱常洵“就藩”時,萬曆皇帝一下子賜了上等良田4萬頃。

    有了這樣巨大的财富,朱常洵還不滿足。

    他在洛陽與民争利,“河南官校藐法,橫行于洛中”,“駕帖捕民,格殺莊佃,所在騷然”。

    這種憑借皇族的特權禍亂地方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個王府都有發生,因此起義軍對皇族才如此痛恨。

     六 除了以上這幾個原因,導緻民衆負擔急劇上升的通常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皇帝的“多欲好動”。

     秦皇漢武都是最好的例子。

    秦皇的事迹我們說過了,我們再來看看漢武。

     對漢武帝的評價,一般都少不了“雄才大略”這四個字,他的一生是在一個又一個大事當中度過的,“征匈奴”“征南越”“征西南”“開漕渠”……真可謂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不過,“功業”與“代價”總是緊密相連的。

    漢武帝固然偉大,但是問題也不小。

    如果仔細分析,這些大事,有些是有必要做的,比如“征匈奴”“開漕渠”,有的是沒有必要做的,比如“征南越”“征西南”,因為這些地區對帝國的安全并沒有構成威脅。

     有些必要的事,也做得有問題。

    漢武帝先後開鑿大量河渠,這些河渠有的發揮了作用,也有很多是計劃不周,盲目興工,最後廢棄了。

    比如他鑿渠通褒水和斜水,可惜“渠成而水多湍石,不能供漕運之用”。

     漢武帝于在位53年間,共發動戰争達26次之多。

    其中很多次戰争毫不慎重,沒有必要。

    比如武帝後期在北方的軍事行動,經常在敵情不明、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勞師遠征,深入絕域,帶有某種賭博色彩。

    所以後期戰争,錢基本都是白花了。

    因此呂思勉評價說:“……原也是做得的事。

    然而應當花一個錢的事,他做起來總得花到十個八個;而且絕不考察事情的先後緩急,按照财政情形次第舉辦。

    無論什麼事情,總是想着就辦,到錢不夠了,卻再想法子,所以弄得左支右绌。

    ” 此外,漢武帝有很多和秦始皇一樣的愛好,比如“營宮室”:他先後在長安大興土木,建未央宮、甘泉宮、建章宮、蜚廉桂觀、益延壽觀、通天莖台等。

    大都極為豪華,極盡奢靡。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阙,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裡虎圈,其北治大,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辇道相屬焉。

    ”他也喜歡“求神仙”和“巡幸天下”,而且出手比秦始皇更豪爽。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第一次出巡,封泰山,所過賞賜,就用去帛百餘萬匹,錢以“巨萬”(萬萬)計。

    此外他還“笃信幽冥,有神必祭,大禮盛典,幾無虛歲”。

     縱觀漢武一朝,花起錢來真是随心所欲,非常潇灑。

    這自然就大大加重了民衆的負擔。

     綜上所述,雖然很多王朝開國都宣稱輕徭薄賦,但是不久都會變成沉重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