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為什麼秦之後不停地治亂循環

關燈
多,然而事實是明末的農民起義基本集中在北方,南方極少。

     因此我們在曆史記載中也找不到佃戶以起義的方式反抗地主的證據,随處可見的倒是農民起義反抗政府的材料。

    中國曆史上描寫農民起義的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水浒傳》,然而這本書裡沒有反映任何地主和佃戶的矛盾,相反,用秦晖先生的話來說,《水浒傳》講的就是一幫莊主(也就是地主)帶領莊客(也就是佃戶)來造官家(也就是政府)的反的故事。

    《水浒傳》中大地主柴進的第一個大的舉動,是劫取“官家”的生辰綱。

    而生辰綱這個東西,代表的是國家對民衆的橫征暴斂,而不是地主對佃戶的壓迫。

     二 所以,中國曆史上絕大部分農民起義,反映出的是農民與政府的矛盾,而不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

    曆代農民起義,都是農民起來造官僚體系的反,造國家機器的反,而不是造地主階級的反。

    《中國近代通史》也認為,真正導緻清朝衰亡的,不是所謂的土地兼并,“真正侵蝕王朝肌體、造成王朝衰敗的,其實正是淩駕于社會之上、充當社會調節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府”。

     所以中國史書中并沒有“主逼佃反”這個詞,而隻有“官逼民反”。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是反抗秦代政府強迫他們服勞役,而不是反抗地主欺負他們。

    李自成時代的口号是“迎闖王,不納糧”,這個不納糧的“糧”,并不是給地主交租子,而是指給政府交的稅賦,即所謂“皇糧國稅”。

    如果說中國起義的農民都是佃農,是為了反對地主,那就應該提“免租”,不應該提出“免糧”這種口号,然而事實上,在大規模“農民戰争”中,從來沒有人提出過“免租”,提出的都是“抗役、抗糧、抗稅”的訴求,所抗的對象,都指向官府。

    [11] 還有一個證據,曆代農民軍有目的地屠殺的對象,或者說發洩仇恨的對象,都是代表政府力量的官員和貴族,而不是普通地主。

     陳勝初起兵之時,“諸郡縣苦秦吏暴,争殺其長吏,将以應勝”。

    各地民衆都痛恨秦朝政府官吏的殘暴,争着殺掉地方官來迎接起義軍。

     東晉孫恩起兵,“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肢解之”。

    所至之處,把各縣縣令剁成肉醬,讓縣令的老婆孩子們吃,不肯吃則将其“肢解”。

    這是什麼樣的仇和怨? 隋末農民起義軍是“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

     唐末黃巢陷京師,“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

     南宋鐘相、楊幺農民起義軍也是“焚官府、城市、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蔔祝及有仇隙之人”。

     北宋方臘起義,“凡得官吏,必斷脔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叢镝亂射,備盡楚毒,以償怨心”,目的就是發洩仇恨。

     而明末張獻忠、李自成起義,每破一城池,也是必先斬皇室宗親及地方官吏。

    明末起義軍的一大特點是在誅戮明皇室成員時表現出的堅決、徹底,隻要是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不論是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是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是拒不交代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财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

    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盡”“皆”“合族”這樣的詞頻繁出現。

    張獻忠攻占常德,“榮王宗室殆盡”;攻克重慶,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之”;據有成都,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 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福王的下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抓獲福王朱常洵。

    這個300多斤的大胖子,以親王之尊跪趴在李自成面前,汗流浃背,乞求免死。

    李自成不為所動,當衆斥責福王:“汝為親王,富甲天下。

    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赈濟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40大闆,血肉橫飛之後,再一刀枭首,将頭顱示衆。

    至于那300多斤的軀體,李自成也充分利用,“福王常洵遇害。

    自成兵汋王血,雜鹿醢嘗之,名‘福祿酒’”,剔去毛發,拔掉指甲,又殺掉幾隻鹿,放在一起炖了幾大鍋,擺酒開宴,名叫“福祿酒會”。

     閱讀這些材料,我們感受到的,都是農民階級對當時政權濃烈的仇與恨,因為官員和皇族都代表國家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