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為什麼秦之後不停地治亂循環

關燈
一 為什麼秦以後會出現頻繁的王朝興廢,人們有很多解釋。

     中國傳統史書的解釋将此歸因于人類的意志力,或者說皇帝的素質問題。

    說曆代開國皇帝都是艱苦奮鬥出來的強人、雄主,很厲害,所以制定了很好的制度,解決了很多問題。

    然而後來的皇帝都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越來越軟弱,越來越昏聩,終于亡國。

    這就是所謂的“黃炎培定律”: 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

    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

    有的因為曆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

    [9] 但是這解釋不了為什麼世界上有些國家沒有中國這種規律性現象。

    傳統時代,各國統治者大都是長成于深宮之中、婦人之手,但為什麼大部分國家沒有如此頻繁地改朝換代呢? 第二種解釋是氣候原因。

    說中國曆代王朝衰亡,往往是因為遇到了像“小冰河期”之類的氣候災變。

    有的時候,中原赤地千裡,或者洪水遍地,民衆沒有飯吃,隻好起來造反。

    另一些時候,草原雪災嚴重,牲畜大量死亡,遊牧民族策馬南下,搶得順手,就推翻了中原王朝。

     但是這個解釋實際上也是講不通的。

    秦晖先生說,氣候變化應該是全球性的,然而西方曆史上的盛衰與中國傳統時代的治亂卻明顯并不同步。

    中國兩漢之際大亂時,西方卻正值繁榮的“羅馬和平”。

    西方于六七世紀之交發生第一次鼠疫大災難時,中國正值“貞觀之治”。

    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麼解釋這些相反的事實?中國曆史上一二百年就有一次大亂,難道唯獨中國曆史上每隔一兩百年就出現一次小冰河期嗎? 所以這種氣候變化,與中國曆史上的戰亂偶爾會有一兩次吻合,但是放寬在曆史整體背景下觀察,是不成規律的。

     第三種解釋則是周期性的“土地兼并”惹的禍。

     據說每個王朝建立之初,因為農民戰争消滅了大量地主,所以土地平均分配了,農民生活好過了點。

    但是每到王朝中後期,因為貧富分化,又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地主占去了,所以貧民“無立錐之地”,隻能給地主做佃戶。

    而周扒皮、黃世仁、劉文彩這類惡霸地主,又把農民壓迫得走投無路,農民們隻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等到農民戰争結束後,土地又一次相對平均,這就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的治亂周期循環。

     但是近些年曆史研究已經梳理出大量新數據,比較充分地證明,傳統時代的中國和同時代其他國家比,并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分配不均問題。

    秦晖先生一直在進行農民學研究,他對關中地區積累的大量地冊進行分析之後,發現“關中無地主”。

    也就是說,自從隋唐以後,關中幾乎就成了一個自耕農的世界,土地極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農手中,不論是王朝初期,還是王朝後期,基本都是這樣。

     秦晖先生總結說,其實過去的中國,自耕農一直占很大的比重,而且曆史上中國土地分配相對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說,其實一直是比較公平的。

    大部分國家比古代中國土地更集中。

    [10] 這一觀點在近年來基本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比如代表官方研究水平的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集體研究的一個大項目,多卷本的《中國近代通史》,對清代就是這樣看的。

    這套書中講到,在整個清代存在“土地兼并”與“土地分散”兩個同時發生的過程,一方面當然有人因為緻富多買土地,由農民上升為地主。

    但同時,富人也不斷分家,由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再到自耕農,也就是所謂的“富不過三代”。

    所以清代初期、中期和後期,土地集中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地主階級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趨勢并不存在。

     此外,我們不看土地集中現象,僅看農民起義現象本身,就會發現“地主和失地農民的矛盾”導緻農民起義的邏輯其實也不能成立。

    比如明代後期,北方基本上是以自耕民為主,南方則是佃戶居多,南方的大地主基本把土地租給佃戶去種。

    那麼按理在明末,應該是南方階級矛盾更激烈,農民起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