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國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前面我們講了中國曆史的獨特現象:頻繁的改朝換代,頻繁的治亂循環,頻繁的農民起義。
如果政治動蕩隻局限于政治家之間的争鬥和殘殺,其實無論多亂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問題是,中國曆史上的頻繁動蕩還導緻了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那就是人口數量的大起大落。
中國曆史上,和平時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比較大的。
因為中國中原王朝均建立在穩定的農耕生活方式之上,加之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觀念,中國曆史上人口密度大部分時間是高于西歐的。
然而中國史書上記載的人口數字又經常減少,而且是非常劇烈地減少。
如果隻讀“二十四史”,讀那些人口數字的變化,你肯定會被吓得睡不着覺。
《漢書》說,“漢極盛矣,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有整有零,非常精确。
也就是說,漢代的人口高峰是近6000萬人。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人口變成了多少呢?唐代杜佑寫《通典》的時候,綜合《三國志》裴松之的注釋,以及晉代《帝王世紀》的數字,也得出一個非常精确的人口數字:“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隻有人口極盛時的1/8。
從字面上來理解,7/8的人口消失了。
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記載是4600多萬,經過威武雄壯的“隋唐演義”,正史記載,唐代建立時人口有1000萬左右,隻剩下隋代的1/5。
到了開元盛世,唐代人口達到最高峰,正史數字是4844萬,然而安史之亂一來,人口又劇減70%,降為1692萬。
可見,人口動不動就被消滅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接近90%。
這實在太吓人了。
當然,我們要看到,正史記載的數字,往往是官方掌握的戶籍資料反映出的數字,并不完全準确。
第一,這些數字大部分體現的是中原漢族地區的人口變化,而忽略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情況。
第二,動亂時期,很多流亡人口往往沒有體現在官方戶籍之中。
所以近年以來,學術界對正史數字進行了很多修正,其中公認學術水平很高的是葛劍雄先生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
這部人口史的統計分析全面而深入。
比如講到三國時期人口,葛劍雄先生論證說,這一階段的戶口漏計和隐匿相當普遍:世家豪族蔭附了很多戶口,同時屯田生産者不列入郡縣編戶,再加上沒有統計的少數民族人口,東漢三國間的人口谷底應該是2300萬左右,而不是767萬。
不過,即使按修正後的人口數字,其變化幅度仍然是很驚人的。
東漢從人口高峰6000萬,降到2300萬,也已經減少了60%。
我們在這一章,不妨就參照這部多卷本的《中國人口史》,梳理一下中國曆史上人口變化的脈絡。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中國人口接近4000萬,秦漢之際,降為1500萬~1800萬,損失率為一半多。
西漢末的公元2年,中國人口達到6000萬,成為人口史的高峰之一。
然而王莽之亂和東漢初的戰争讓人口又降到3000多萬。
東漢後期(永壽三年,157年),再一次突破6000萬。
三國時期,人口損失達到60%,至2300萬。
魏晉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現起落,北方地區在十六國期間,人口最低點隻有500多萬,[2]隻及原來的1/4,損失了3/4。
隋大業五年(609年),人口恢複到6000萬。
隋唐易代戰争讓人口再次損失超過一半,唐初中國人口隻有2500萬。
唐代在安史之亂前的755年,人口增長到8000萬左右,達到新高峰。
安史之亂使全國的戶口數從891萬戶銳減到大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萬戶。
人口損失當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幅度也非常巨大。
南宋和金的經濟恢複使13世紀初全國
如果政治動蕩隻局限于政治家之間的争鬥和殘殺,其實無論多亂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問題是,中國曆史上的頻繁動蕩還導緻了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那就是人口數量的大起大落。
中國曆史上,和平時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比較大的。
因為中國中原王朝均建立在穩定的農耕生活方式之上,加之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觀念,中國曆史上人口密度大部分時間是高于西歐的。
然而中國史書上記載的人口數字又經常減少,而且是非常劇烈地減少。
如果隻讀“二十四史”,讀那些人口數字的變化,你肯定會被吓得睡不着覺。
《漢書》說,“漢極盛矣,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有整有零,非常精确。
也就是說,漢代的人口高峰是近6000萬人。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人口變成了多少呢?唐代杜佑寫《通典》的時候,綜合《三國志》裴松之的注釋,以及晉代《帝王世紀》的數字,也得出一個非常精确的人口數字:“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隻有人口極盛時的1/8。
從字面上來理解,7/8的人口消失了。
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記載是4600多萬,經過威武雄壯的“隋唐演義”,正史記載,唐代建立時人口有1000萬左右,隻剩下隋代的1/5。
到了開元盛世,唐代人口達到最高峰,正史數字是4844萬,然而安史之亂一來,人口又劇減70%,降為1692萬。
可見,人口動不動就被消滅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接近90%。
這實在太吓人了。
當然,我們要看到,正史記載的數字,往往是官方掌握的戶籍資料反映出的數字,并不完全準确。
第一,這些數字大部分體現的是中原漢族地區的人口變化,而忽略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情況。
第二,動亂時期,很多流亡人口往往沒有體現在官方戶籍之中。
所以近年以來,學術界對正史數字進行了很多修正,其中公認學術水平很高的是葛劍雄先生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
這部人口史的統計分析全面而深入。
比如講到三國時期人口,葛劍雄先生論證說,這一階段的戶口漏計和隐匿相當普遍:世家豪族蔭附了很多戶口,同時屯田生産者不列入郡縣編戶,再加上沒有統計的少數民族人口,東漢三國間的人口谷底應該是2300萬左右,而不是767萬。
不過,即使按修正後的人口數字,其變化幅度仍然是很驚人的。
東漢從人口高峰6000萬,降到2300萬,也已經減少了60%。
我們在這一章,不妨就參照這部多卷本的《中國人口史》,梳理一下中國曆史上人口變化的脈絡。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中國人口接近4000萬,秦漢之際,降為1500萬~1800萬,損失率為一半多。
西漢末的公元2年,中國人口達到6000萬,成為人口史的高峰之一。
然而王莽之亂和東漢初的戰争讓人口又降到3000多萬。
東漢後期(永壽三年,157年),再一次突破6000萬。
三國時期,人口損失達到60%,至2300萬。
魏晉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現起落,北方地區在十六國期間,人口最低點隻有500多萬,[2]隻及原來的1/4,損失了3/4。
隋大業五年(609年),人口恢複到6000萬。
隋唐易代戰争讓人口再次損失超過一半,唐初中國人口隻有2500萬。
唐代在安史之亂前的755年,人口增長到8000萬左右,達到新高峰。
安史之亂使全國的戶口數從891萬戶銳減到大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萬戶。
人口損失當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幅度也非常巨大。
南宋和金的經濟恢複使13世紀初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