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于“封建”與“郡縣”的2000年争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中國曆史上,一直存在一個激烈的争論。
那就是到底是先秦的那種“封建”制度好,還是秦始皇之後的郡縣制度好。
這個争論在中國曆史上是很有名的,争論了差不多2000年。
西晉著名學者陸機是支持封建制的,他認為三代時期的封建制好。
好在哪兒呢?在封建制時代,“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治”,民衆各自有穩定的統治者,這些諸侯對民衆不會像地方官那樣殘暴,因為這是他們的世襲領地,他們要追求長遠利益。
“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
”在上者沒有苟且之心,百姓也很團結。
而相比之下,郡縣制下的長官的眼睛隻盯着上面,他們的利益隻在于升遷,反正我三五年就走人了,因此很急于出成績,很容易幹出暴虐百姓的事。
用陸機的話來說就是“五等之君,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
五等之君就是諸侯,他們的治理是為了自己。
而地方官則是為了皇上,很容易貪污腐敗,“百度自悖”。
而且,在封建制下,如果一兩個小國出現問題,也不會蔓延到全天下,即使出現内亂,受害的隻是局部。
而大一統的郡縣制時代,一處有亂,則天下大亂,無處能免。
這是一派。
當然還有另一派,贊同郡縣制。
比如柳宗元曾經專門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封建論》。
他的看法和陸機截然相反。
他認為,大一統專制的郡縣制度下,可以更公平地選拔人才,因為人才是流動的、競争的。
有能力的人容易脫穎而出,被任命為官員。
而封建制下,諸侯都是世襲的,不管你有沒有能力,你都是統治者。
柳宗元的話是“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隻有讓有能力的人當官,沒能力的人被管理,這個社會才能平安。
另一點,柳宗元認為即使從防止叛亂的角度來考慮,郡縣制也要比封建制好。
秦、漢、唐三代,“有叛民無叛吏”“有叛國無叛郡”“有叛将無叛州”,就是說,官員都是向着皇帝的,即使天下大亂,官員也基本不會叛變。
而在封建制時代,周代後期,各地諸侯都不聽天子的,天子對此什麼辦法都沒有。
那麼,這兩種制度到底各有什麼長處和短處呢? 二 我們來比較一下秦以前王朝的壽命和秦以後王朝的壽命。
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中國曆史上,每個王朝建立之初,都夢想着自己一家一姓永遠統治下去,所以秦始皇規定自己以下的皇帝依次稱二世、三世……夢想能傳至萬世而無窮。
到了最後一個王朝,統治者更是動不動就稱,“我大清億萬年無疆之運”,如果非要給我們愛新覺羅家的統治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億年。
為了達到這個目标,曆代皇帝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我們上幾章講過,皇帝們如何從制度上防範威脅皇權的因素,讓天下永遠在自己一家人手裡。
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制下沒有一個王朝能達到這個目标。
秦朝統一之前,中國王朝壽命都不短。
夏、商各500年左右,周朝約800年。
然而,秦代之後,王朝的壽命明顯變短。
從秦到清,中國曆代統一王朝的壽命都遠低于三代。
我們來直線數一下,秦朝的壽命是15年,西漢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4年,東漢195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晉是52年,十六國(從西晉滅亡算到北魏統一北方)122年,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加起來142年,南朝東晉103年,宋、齊、梁、陳加起來169年,隋37年,唐289年,五代的五個朝代加起來53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
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則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2年,每個王朝平均存在92年。
因此,王夫之認為,“郡縣之制”實際上是不利于皇帝的。
“秦、漢以降,祚不永于商、周;……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
”(《讀通鑒論·卷一》)秦漢以後,王朝的壽命
那就是到底是先秦的那種“封建”制度好,還是秦始皇之後的郡縣制度好。
這個争論在中國曆史上是很有名的,争論了差不多2000年。
西晉著名學者陸機是支持封建制的,他認為三代時期的封建制好。
好在哪兒呢?在封建制時代,“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治”,民衆各自有穩定的統治者,這些諸侯對民衆不會像地方官那樣殘暴,因為這是他們的世襲領地,他們要追求長遠利益。
“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
”在上者沒有苟且之心,百姓也很團結。
而相比之下,郡縣制下的長官的眼睛隻盯着上面,他們的利益隻在于升遷,反正我三五年就走人了,因此很急于出成績,很容易幹出暴虐百姓的事。
用陸機的話來說就是“五等之君,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
五等之君就是諸侯,他們的治理是為了自己。
而地方官則是為了皇上,很容易貪污腐敗,“百度自悖”。
而且,在封建制下,如果一兩個小國出現問題,也不會蔓延到全天下,即使出現内亂,受害的隻是局部。
而大一統的郡縣制時代,一處有亂,則天下大亂,無處能免。
這是一派。
當然還有另一派,贊同郡縣制。
比如柳宗元曾經專門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封建論》。
他的看法和陸機截然相反。
他認為,大一統專制的郡縣制度下,可以更公平地選拔人才,因為人才是流動的、競争的。
有能力的人容易脫穎而出,被任命為官員。
而封建制下,諸侯都是世襲的,不管你有沒有能力,你都是統治者。
柳宗元的話是“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隻有讓有能力的人當官,沒能力的人被管理,這個社會才能平安。
另一點,柳宗元認為即使從防止叛亂的角度來考慮,郡縣制也要比封建制好。
秦、漢、唐三代,“有叛民無叛吏”“有叛國無叛郡”“有叛将無叛州”,就是說,官員都是向着皇帝的,即使天下大亂,官員也基本不會叛變。
而在封建制時代,周代後期,各地諸侯都不聽天子的,天子對此什麼辦法都沒有。
那麼,這兩種制度到底各有什麼長處和短處呢? 二 我們來比較一下秦以前王朝的壽命和秦以後王朝的壽命。
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中國曆史上,每個王朝建立之初,都夢想着自己一家一姓永遠統治下去,所以秦始皇規定自己以下的皇帝依次稱二世、三世……夢想能傳至萬世而無窮。
到了最後一個王朝,統治者更是動不動就稱,“我大清億萬年無疆之運”,如果非要給我們愛新覺羅家的統治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億年。
為了達到這個目标,曆代皇帝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我們上幾章講過,皇帝們如何從制度上防範威脅皇權的因素,讓天下永遠在自己一家人手裡。
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制下沒有一個王朝能達到這個目标。
秦朝統一之前,中國王朝壽命都不短。
夏、商各500年左右,周朝約800年。
然而,秦代之後,王朝的壽命明顯變短。
從秦到清,中國曆代統一王朝的壽命都遠低于三代。
我們來直線數一下,秦朝的壽命是15年,西漢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4年,東漢195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晉是52年,十六國(從西晉滅亡算到北魏統一北方)122年,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加起來142年,南朝東晉103年,宋、齊、梁、陳加起來169年,隋37年,唐289年,五代的五個朝代加起來53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
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則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2年,每個王朝平均存在92年。
因此,王夫之認為,“郡縣之制”實際上是不利于皇帝的。
“秦、漢以降,祚不永于商、周;……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
”(《讀通鑒論·卷一》)秦漢以後,王朝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