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國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關燈
小
中
大
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過了1.4億,成為中國人口史上第三個高峰。
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隻有1000萬。
[3]1290年,全國人口降為7500萬。
[4] 明初人口不到6000萬,17世紀突破2億。
明清易代損失40%,清初時為1.2億,康熙時恢複至2億,乾隆時3億,道光三十年(1850年)時創造了4.3億的新高峰,之後經曆了太平天國後又損失了1億。
讀了這些數字,你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會有所謂“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說法,明白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以及中國人為什麼盼望和平統一。
确實,中國曆史上戰亂之中的悲慘場景,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
目睹三國動亂浩劫的仲長統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裡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那些著名的大城市都成了空城沒人居住,走上100裡地不見人煙的情況,在各地非常普遍。
袁譚為青州刺史時,“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很多縣人口隻剩原來的百分之幾。
曹丕稱帝時,“人衆之損,萬有一存”,一萬個人隻活下來一個。
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曹操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卻并非誇張,而是寫實。
在中國曆史上,最慘的一個省是四川省。
南宋時期,四川經濟非常繁榮,戶數為259萬戶。
宋元之際的戰争中,“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元朝建立後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戶數不過9萬餘戶。
這還不是最慘的,其後更有名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張獻忠屠蜀”。
“張獻忠屠蜀”隻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事實上導緻當時四川人口大量損失的,除了張獻忠的軍隊外,還有其他軍隊以及饑荒、瘟疫、虎災等多重因素。
具體人口損失情況,《中國人口史》認為是從崇祯三年(1630年)的735萬,降到清初的50萬,也就是說,超過90%的人都死亡了。
[5]當然,人口損失不可能是均勻的,所以部分地區的人已經基本死絕了。
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在答孫可望信中說,他所見的四川,已經不是人間景象,而似乎是在陰間:自從進入四川,隻見遍地是荊棘塞道,萬裡人煙斷絕。
荒野之中,隻有野獸成群,不見人類蹤迹。
偶爾見到一兩個幸存下來的人類,又都是五官殘缺,割耳截鼻,缺手斷腳之人,看上去像妖魔鬼怪,讓人感覺不是行走在人間。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委派的四川巡撫張德地抵達四川之後向皇帝彙報說,對四川很多地區來說,他隻是個空頭巡撫,因為事實上已經沒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
” 二 那麼,封建制下人口變化情況如何呢? 雖然三代時期人口數據很少,但大多數人口史學家都推測,三代時期,也就是夏商周時期,包括充滿戰亂的春秋戰國,也沒有這樣劇烈的大起大落現象。
從西周、春秋到戰國,人口變化的趨勢是持續增長的。
如果說中國三代的人口數據不詳細,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歐洲。
歐洲封建制下小國林立,相互之間的戰争打了1000多年,人口有沒有這樣的大起大落呢? 也沒有。
我們來看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Maddison)的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世界經濟千年史》(TheWorldEa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
這本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中,有一份2000年間西歐人口變化的統計數字。
公元元年,西歐人口2470萬。
200年,2760萬。
400年,2290萬。
600年,1860萬。
800年,2040萬。
1000年,2541萬。
1200年,4088萬。
1300年,5835萬。
14
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隻有1000萬。
[3]1290年,全國人口降為7500萬。
[4] 明初人口不到6000萬,17世紀突破2億。
明清易代損失40%,清初時為1.2億,康熙時恢複至2億,乾隆時3億,道光三十年(1850年)時創造了4.3億的新高峰,之後經曆了太平天國後又損失了1億。
讀了這些數字,你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會有所謂“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說法,明白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以及中國人為什麼盼望和平統一。
确實,中國曆史上戰亂之中的悲慘場景,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
目睹三國動亂浩劫的仲長統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裡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那些著名的大城市都成了空城沒人居住,走上100裡地不見人煙的情況,在各地非常普遍。
袁譚為青州刺史時,“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很多縣人口隻剩原來的百分之幾。
曹丕稱帝時,“人衆之損,萬有一存”,一萬個人隻活下來一個。
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曹操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卻并非誇張,而是寫實。
在中國曆史上,最慘的一個省是四川省。
南宋時期,四川經濟非常繁榮,戶數為259萬戶。
宋元之際的戰争中,“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元朝建立後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戶數不過9萬餘戶。
這還不是最慘的,其後更有名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張獻忠屠蜀”。
“張獻忠屠蜀”隻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事實上導緻當時四川人口大量損失的,除了張獻忠的軍隊外,還有其他軍隊以及饑荒、瘟疫、虎災等多重因素。
具體人口損失情況,《中國人口史》認為是從崇祯三年(1630年)的735萬,降到清初的50萬,也就是說,超過90%的人都死亡了。
[5]當然,人口損失不可能是均勻的,所以部分地區的人已經基本死絕了。
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在答孫可望信中說,他所見的四川,已經不是人間景象,而似乎是在陰間:自從進入四川,隻見遍地是荊棘塞道,萬裡人煙斷絕。
荒野之中,隻有野獸成群,不見人類蹤迹。
偶爾見到一兩個幸存下來的人類,又都是五官殘缺,割耳截鼻,缺手斷腳之人,看上去像妖魔鬼怪,讓人感覺不是行走在人間。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委派的四川巡撫張德地抵達四川之後向皇帝彙報說,對四川很多地區來說,他隻是個空頭巡撫,因為事實上已經沒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
” 二 那麼,封建制下人口變化情況如何呢? 雖然三代時期人口數據很少,但大多數人口史學家都推測,三代時期,也就是夏商周時期,包括充滿戰亂的春秋戰國,也沒有這樣劇烈的大起大落現象。
從西周、春秋到戰國,人口變化的趨勢是持續增長的。
如果說中國三代的人口數據不詳細,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歐洲。
歐洲封建制下小國林立,相互之間的戰争打了1000多年,人口有沒有這樣的大起大落呢? 也沒有。
我們來看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Maddison)的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世界經濟千年史》(TheWorldEa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
這本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中,有一份2000年間西歐人口變化的統計數字。
公元元年,西歐人口2470萬。
200年,2760萬。
400年,2290萬。
600年,1860萬。
800年,2040萬。
1000年,2541萬。
1200年,4088萬。
1300年,5835萬。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