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國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關燈
小
中
大
00年,4150萬。
1500年,5726萬。
1600年,7377萬。
1700年,8146萬。
1820年,13288萬。
1998年,38839萬。
我們把這個數字做成圖表如下。
歐洲人口變化圖(公元元年~1700年)https://m.pilibook.com/img/01.jpg
麥迪森在分析西歐的人口變化時認為,造成人口損失的因素是災荒和傳染病,他并沒有提到戰争。
從這張圖表上可以看出,西歐人口下降出現在兩個時段:第一次是200年~600年,第二次是1300年~1400年。
為什麼出現在這兩個時段呢?第一個時段的人口下降是羅馬帝國的衰敗導緻的,第二個時段則是黑死病導緻的,此後人口變化又開始呈現為上行曲線。
薛湧說: 歐洲公元二〇〇年前的人口發展,是羅馬帝國前兩百年最繁榮時期的寫照。
自此之後,人口不斷下降,反映着羅馬帝國的衰落。
這種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六〇〇年,其間并沒有因為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西羅馬的滅亡而出現大的波動,說明“野蠻人”的入侵并沒有加速人口的衰減。
從公元六〇〇年開始,人口呈加速度的反彈,到一〇〇〇年時幾乎接近了羅馬帝國鼎盛期,一二〇〇年則遠遠超出羅馬帝國的鼎盛期。
到一三〇〇年,西歐人口竟比羅馬帝國的高峰時期人口還要高出一倍多。
一四〇〇年人口的下降,則體現了十四世紀中期黑死病所造成的禍害。
這時正好也進入了文藝複興時代。
[6] 也就是說,歐洲曆史上的兩次大的人口下降,主要都不是因為戰亂。
我們把這個數字和中國人口數字進行對比,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
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7]https://m.pilibook.com/img/02.jpg
雖然麥迪森認為,這2000年中,歐洲人口變化的步伐很不均勻,然而如果和中國一比,西歐人口的變化曲線就顯得過于平滑了。
秦晖先生總結說: 中國人口繁榮時期增長比歐洲快,而崩潰時期的劇減更是駭人聽聞。
相比西方人口下降三分之一的災難程度,中國不僅災難頻率更高,每次災難的程度,如果我們相信史書的說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所有這幾次“封建”歐洲史上的大難,都與“改朝換代”無關。
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
[8] 歐洲中世紀的曆史,充滿了戰争和動蕩,給民衆造成沉重的負擔和不斷的痛苦。
高層政治也一樣充滿陰謀、血腥和野蠻。
那麼,為什麼歐洲曆史上的人口損失不如中國劇烈呢?因為在封建制下,天下并非一統,戰争通常局限于局部,不會造成全面的破壞。
郡縣制下,在承平時代,對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保障顯然要比封建制下好得多,這是郡縣制的優勢。
因此,中國的人口密度通常大于歐洲,人口曲線也通常位于歐洲人口曲線的上方。
但是一旦政治秩序崩潰,帶來的破壞是全面而劇烈的。
正如中國宋代學者羅泌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時說的:“建封之時,一人縱以失德于上,而萬國之中,各有政化,聞者得以興起。
郡縣之世,一人失德,則波頹瓦解,而四海共罹其禍。
”封建制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失德,隻能影響天下的一小部分。
郡縣制下,最高統治者一個人的錯誤,需要全體臣民共同承擔,因為你想躲都沒地方躲。
1500年,5726萬。
1600年,7377萬。
1700年,8146萬。
1820年,13288萬。
1998年,38839萬。
我們把這個數字做成圖表如下。
歐洲人口變化圖(公元元年~1700年)
從這張圖表上可以看出,西歐人口下降出現在兩個時段:第一次是200年~600年,第二次是1300年~1400年。
為什麼出現在這兩個時段呢?第一個時段的人口下降是羅馬帝國的衰敗導緻的,第二個時段則是黑死病導緻的,此後人口變化又開始呈現為上行曲線。
薛湧說: 歐洲公元二〇〇年前的人口發展,是羅馬帝國前兩百年最繁榮時期的寫照。
自此之後,人口不斷下降,反映着羅馬帝國的衰落。
這種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六〇〇年,其間并沒有因為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西羅馬的滅亡而出現大的波動,說明“野蠻人”的入侵并沒有加速人口的衰減。
從公元六〇〇年開始,人口呈加速度的反彈,到一〇〇〇年時幾乎接近了羅馬帝國鼎盛期,一二〇〇年則遠遠超出羅馬帝國的鼎盛期。
到一三〇〇年,西歐人口竟比羅馬帝國的高峰時期人口還要高出一倍多。
一四〇〇年人口的下降,則體現了十四世紀中期黑死病所造成的禍害。
這時正好也進入了文藝複興時代。
[6] 也就是說,歐洲曆史上的兩次大的人口下降,主要都不是因為戰亂。
我們把這個數字和中國人口數字進行對比,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
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7]
秦晖先生總結說: 中國人口繁榮時期增長比歐洲快,而崩潰時期的劇減更是駭人聽聞。
相比西方人口下降三分之一的災難程度,中國不僅災難頻率更高,每次災難的程度,如果我們相信史書的說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所有這幾次“封建”歐洲史上的大難,都與“改朝換代”無關。
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
[8] 歐洲中世紀的曆史,充滿了戰争和動蕩,給民衆造成沉重的負擔和不斷的痛苦。
高層政治也一樣充滿陰謀、血腥和野蠻。
那麼,為什麼歐洲曆史上的人口損失不如中國劇烈呢?因為在封建制下,天下并非一統,戰争通常局限于局部,不會造成全面的破壞。
郡縣制下,在承平時代,對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保障顯然要比封建制下好得多,這是郡縣制的優勢。
因此,中國的人口密度通常大于歐洲,人口曲線也通常位于歐洲人口曲線的上方。
但是一旦政治秩序崩潰,帶來的破壞是全面而劇烈的。
正如中國宋代學者羅泌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時說的:“建封之時,一人縱以失德于上,而萬國之中,各有政化,聞者得以興起。
郡縣之世,一人失德,則波頹瓦解,而四海共罹其禍。
”封建制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失德,隻能影響天下的一小部分。
郡縣制下,最高統治者一個人的錯誤,需要全體臣民共同承擔,因為你想躲都沒地方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