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還是漢人
關燈
小
中
大
家出走,一個人策馬出宮,跑到二十多裡深的山谷。
大臣們勸他回宮,他歎息道:“我貴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每次隋文帝上朝,獨孤氏都同辇而去,到殿門方止;待隋文帝退朝,又前往相接,一同返宮。
鑒于她和隋文帝有着不相上下的政治影響力,宮中把她和隋文帝并稱為“二聖”。
讀者可能通常會以為“二聖”是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稱,殊不知是獨孤皇後開的頭。
我們再往前追溯,《魏書·皇後列傳》記載:“(靈太後)臨朝聽政,猶稱殿下,下令行事。
後改令稱诏,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
”開始大家管靈太後叫“殿下”,後來稱“陛下”,靈太後下達的命令叫“诏書”,自稱為“朕”。
漢族王朝中雖然也有不少後妃主持朝政,卻沒有一位後妃公開稱朕、稱诏、稱陛下,這是北魏靈太後開的頭。
因此,武則天不過是繼承了靈太後和獨孤皇後的傳統,并且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
三 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周期性征服,對中國曆史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種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中國曆史上幾次大分裂後的大統一都是由遊牧民族或者遊牧民族化了的漢人政權完成的,而且體現在這幾次統一都帶來了重大的制度創新。
第一次是起源于北方、靠近草原的周人建立了大一統的周朝,周人建立了系統化的封建制,開創了天命觀,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
第二次是在中國曆史陷入漫長的春秋戰國分裂後,吸收了草原文明特質的秦人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秦人建立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度,或者說皇帝制度,決定了此後2000年的政治遊戲規則。
第三次是在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漫長分裂後,鮮卑化了的漢人政權建立了大一統的隋唐,并且繼承了鮮卑人的二元結構,在唐前期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包含二元結構的帝國。
唐初的二元性主要體現在“府兵制”上。
府兵制起源于鮮卑的部落兵制。
府兵制下,鮮卑人當兵,全家可免除賦役。
而漢人負責耕種,繳納賦稅來供養府兵。
府兵制帶有部落兵制的色彩,軍人地位高,有特權,有榮譽感,晉升快,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很強。
依靠府兵制,唐代建立了“天可汗”體制,即唐朝皇帝成為中原和草原的共主,這在中國以前的曆史上是沒有過的。
然而後來唐代放棄府兵制,開始募兵,當兵隻為吃糧,軍人地位日益下降,“役使如奴隸,長安人羞之”,當兵如同當奴仆,大家認為當兵是擡不起頭的事,結果軍隊喪失了榮譽感,戰鬥力迅速下降。
唐帝國隻好開始使用安史集團那樣的少數民族雇傭兵,結果導緻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
除了開創了二元結構外,唐代在中國曆史上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制度是“均田制”,由國家均分土地,在中國曆史上諸大統一王朝中獨樹一幟。
這其實也是鮮卑人的制度,是北魏首創,隋唐繼承。
北魏為什麼實行均田制呢?因為這是草原傳統。
草原民族的習慣是牧場公有。
唐長孺和王仲荦在探讨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社會經濟背景時,把拓跋鮮卑遊牧時代的經濟制度、牧地所有權觀念,看作北魏均田制得以實施的基礎。
我們以前讀史,可能更多地注意到少數民族的漢化。
其實,中原文化和制度受草原傳統影響的一面,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閻步克先生多次強調北朝對中國曆史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北朝曆史出口說”。
“北朝異族政權的特殊政治結構,進而又為帝國體制的複興提供了更大動力”,草原民族成了華夏傳統複興的主要承擔者,“北朝軍功貴族與異族皇權的結合,使北朝成為帝國複興的曆史出口,進而帶動了一系列的制度演化”
大臣們勸他回宮,他歎息道:“我貴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每次隋文帝上朝,獨孤氏都同辇而去,到殿門方止;待隋文帝退朝,又前往相接,一同返宮。
鑒于她和隋文帝有着不相上下的政治影響力,宮中把她和隋文帝并稱為“二聖”。
讀者可能通常會以為“二聖”是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稱,殊不知是獨孤皇後開的頭。
我們再往前追溯,《魏書·皇後列傳》記載:“(靈太後)臨朝聽政,猶稱殿下,下令行事。
後改令稱诏,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
”開始大家管靈太後叫“殿下”,後來稱“陛下”,靈太後下達的命令叫“诏書”,自稱為“朕”。
漢族王朝中雖然也有不少後妃主持朝政,卻沒有一位後妃公開稱朕、稱诏、稱陛下,這是北魏靈太後開的頭。
因此,武則天不過是繼承了靈太後和獨孤皇後的傳統,并且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
三 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周期性征服,對中國曆史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種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中國曆史上幾次大分裂後的大統一都是由遊牧民族或者遊牧民族化了的漢人政權完成的,而且體現在這幾次統一都帶來了重大的制度創新。
第一次是起源于北方、靠近草原的周人建立了大一統的周朝,周人建立了系統化的封建制,開創了天命觀,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
第二次是在中國曆史陷入漫長的春秋戰國分裂後,吸收了草原文明特質的秦人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秦人建立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度,或者說皇帝制度,決定了此後2000年的政治遊戲規則。
第三次是在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漫長分裂後,鮮卑化了的漢人政權建立了大一統的隋唐,并且繼承了鮮卑人的二元結構,在唐前期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包含二元結構的帝國。
唐初的二元性主要體現在“府兵制”上。
府兵制起源于鮮卑的部落兵制。
府兵制下,鮮卑人當兵,全家可免除賦役。
而漢人負責耕種,繳納賦稅來供養府兵。
府兵制帶有部落兵制的色彩,軍人地位高,有特權,有榮譽感,晉升快,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很強。
依靠府兵制,唐代建立了“天可汗”體制,即唐朝皇帝成為中原和草原的共主,這在中國以前的曆史上是沒有過的。
然而後來唐代放棄府兵制,開始募兵,當兵隻為吃糧,軍人地位日益下降,“役使如奴隸,長安人羞之”,當兵如同當奴仆,大家認為當兵是擡不起頭的事,結果軍隊喪失了榮譽感,戰鬥力迅速下降。
唐帝國隻好開始使用安史集團那樣的少數民族雇傭兵,結果導緻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
除了開創了二元結構外,唐代在中國曆史上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制度是“均田制”,由國家均分土地,在中國曆史上諸大統一王朝中獨樹一幟。
這其實也是鮮卑人的制度,是北魏首創,隋唐繼承。
北魏為什麼實行均田制呢?因為這是草原傳統。
草原民族的習慣是牧場公有。
唐長孺和王仲荦在探讨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社會經濟背景時,把拓跋鮮卑遊牧時代的經濟制度、牧地所有權觀念,看作北魏均田制得以實施的基礎。
我們以前讀史,可能更多地注意到少數民族的漢化。
其實,中原文化和制度受草原傳統影響的一面,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閻步克先生多次強調北朝對中國曆史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北朝曆史出口說”。
“北朝異族政權的特殊政治結構,進而又為帝國體制的複興提供了更大動力”,草原民族成了華夏傳統複興的主要承擔者,“北朝軍功貴族與異族皇權的結合,使北朝成為帝國複興的曆史出口,進而帶動了一系列的制度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