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中原與草原的循環

關燈
此,“他們能熟練地将遊牧者的軍隊與漢式的行政管理結合起來”[10]。

     所以在中國曆史上,來自東北的鮮卑人創建了一種二元結構,就是把遊牧民族的軍事體制和漢族的農耕社會結合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

    曆史上,來自我的老家,也就是今天遼甯朝陽一帶的慕容鮮卑,曾經建立了一個朝代叫前燕,這個朝代建立了兩種并行的行政體系,一種專門用來管漢人,一種專門用來管鮮卑人。

    這樣的國家在經濟上能成功,因為有漢人負責提供糧食和賦稅,有穩定的農耕為基礎,[11]經濟上已經漢化了。

    這樣的國家在軍事上也能成功,因為他們軍事上不漢化,保持了馬上民族的軍事能力,能“理解遊牧民族的聯盟如何構成以及他們的弱點在哪兒”。

     純漢人政權建立的朝代,統治區域通常都局限在胡煥庸線以南,或者說,通常隻在農耕區内,無法對草原進行有效的控制。

     葛劍雄先生曾闡明過原因: 農業是中原王朝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中原王朝對自己疆域的要求基本上是以是否适宜農耕,是否能養活當地的居民為标準的。

    符合這一條件的地區可以理直氣壯地占領,而對不符合這一條件的地區,可以稱之為夷狄蠻荒之地,非華夏聲教所及,本不在九州範圍之内。

    如果硬要去占領,必然會被正統的政治家和學者指斥為窮兵黩武。

    除去儒家理論的仁義和夷夏之辨的外衣,實質問題還是對農業的依賴。

     寒冷和幹旱的氣候限制了農業的發展,所以即使在北方遊牧民族退卻的時候,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一般也不會超過這一界限。

    [12] 但是,在二元結構下,可以同時對草原和中原進行有效控制。

    因此,前燕之後,同樣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以及繼承了北魏遺産的隋唐和後來同樣起自東北的遼、金、元、清,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二元或者多元結構的朝代。

     三 秦文化受草原文化影響很深,隋朝的政治基因中也有深重的草原因素。

     其實不光是隋,初唐政治也受到鮮卑文化的深刻影響。

    統一了整個中國的隋唐,是鮮卑化了的漢人政權。

    對此可能很多讀者有不同意見,因為在我們傳統觀念裡,隋唐應該是比較典型的漢人政權。

     但是隻要深入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曆史上除了有少數民族“漢化”,也有很多漢族的少數民族化的事實。

     我們知道,北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很快就分裂成了北齊和北周。

    北周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齊是漢族人建立的。

    按理說,北齊是一個漢人政權,應該與北周不同。

    但是如果你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北齊與北周相比,鮮卑化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北齊的統治者是“鮮卑化”了的漢人。

     “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

    ”北齊奠基人高歡是渤海籍的漢人,但是因為祖上很早以前就與鮮卑族雜居,已經完全鮮卑化了。

    高歡能講一口流利的鮮卑語,崇拜鮮卑文化,看不起漢人,因此朝廷上下彌漫着“大鮮卑主義”的氣氛,“共輕中華朝士”。

    高歡的兒子高洋經常“散發胡服”,甚至“數為胡服,微行市裡”。

    高洋的太子喜歡讀書,這讓高洋很不高興,說他太像漢人了,“每言太子得漢家性質,不似我,欲廢之”。

    在他的影響下,北齊朝廷中呈現嚴重的反漢化傾向。

    有一個叫韓鳳的大臣,也是鮮卑化了的漢人,他非常仇視沒有鮮卑化的漢人,動不動就宣揚“狗漢大不可耐,唯須殺卻”,向皇帝建議殺光漢人文官:“漢兒文官……宜加誅戮。

    ”而皇帝竟如其言,對漢人文官“并斬之殿庭”。

     所以我們通常隻知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卻不知道北齊鮮卑化了的漢人主導的“反漢化”運動。

    正是在這些鮮卑化漢人的主導下,北齊恢複了很多被北魏孝文帝禁止的鮮卑舊俗,比如“鮮卑語複盛,……謂之國語”。

    比如皇位繼承中的“兄終弟及”,北齊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三位就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那麼,北齊為什麼如此賣力地反漢化呢?因為有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曆史教訓在先。

    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一開始也是二元結構的,但是孝文帝取消了二元結構,要求30歲以下的鮮卑人一律放棄母語,從頭學習漢語,用中原制度統一整個帝國。

    結果不旋踵,北魏王朝喪失了戰鬥力,迅速滅亡。

    這一曆史教訓正是後來北齊和北周反漢化的根本原因。

     四 隋朝的創立者楊堅也是一個鮮卑化的漢人。

    史載楊堅出自關中名門弘農楊氏,陳寅恪則認為楊堅家族是山東的普通百姓家族。

    不論如何,這個家族數代都為鮮卑人服務,和鮮卑族生活在一起,已經嚴重鮮卑化,改姓“普六茹”氏。

    楊堅娶鮮卑柱國獨孤信之女為妻,因此隋炀帝楊廣身上至少有一半鮮卑血統。

     正是因為已經鮮卑化,所以楊堅從自己的外孫——北周的末代小皇帝周靜帝手中奪取政權時,得到大多數鮮卑貴族的明确支持。

    隋朝建立之後,從中央到地方,從文臣到将軍,鮮卑貴族都占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13]這是理解隋代曆史的一個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