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中原與草原的循環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在中國曆史的循環中,還有一個大的規律,那就是大分裂和大統一相間。
中國曆史的一個規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春秋戰國到鴉片戰争,中國共經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統一。
第一次是從春秋戰國的長達500多年的漫長分裂時期,到秦朝獲得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一階段,建立了秦漢帝國。
第二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到隋朝獲得了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二階段,建立了隋唐帝國。
第三次是五代十國宋金遼300多年的分裂到元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三個階段,建立了元明清帝國。
這種大分裂到大統一背後的規律是,大統一後通過兼并戰争建立的第一個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邊緣地區,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區。
第一次分裂由起自西部邊緣受草原文化影響很深的秦統一,第二次分裂由隋統一,隋是直接建立在鮮卑人的北周基礎之上的,隋的開創者是鮮卑化了的漢人,因此隋的政治基因中也有濃重的草原因素。
第三次分裂由元統一,元是直接起自草原的。
[6] 由草原民族或者深受草原文化影響的軍事力量來完成統一,主要是因為草原民族的戰鬥力強。
草原的生活方式本身在不斷地訓練一代代的騎兵,《多桑蒙古史》說蒙古人是“生而為戰士者”。
幾乎所有的馬背民族都具有類似的性格,《後漢書·西羌列傳》中有描述:“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
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産子,亦不避風雪。
性堅剛勇猛。
”[7]戰死是最光榮的死法,死在床上是一件沒面子的事。
馬背上的民族如同野獸一樣能耐受饑寒,性格剛強勇猛。
農業文明則與此相反。
在封閉的土地上,農民們提高自己生存概率的秘訣是謹慎、老成、“不招災惹禍”。
他們習慣于重複單調的田間勞作,卻缺乏應對突發事件時必需的勇敢和果斷。
因此,在中國曆史循環中還有一個循環,就是草原與中原、邊緣與中央的循環,也就是遊牧民族周期性入侵。
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在地理位置上大緻呈現順時針的次序。
我們前面講過,周人是起源于西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封建制建立了大一統的周朝。
然後,新的西北少數民族犬戎入侵,導緻周人東遷,西周變成東周。
接下來,遊牧民族化的華夏政權,也就是起自西北的秦,統一天下。
到了秦漢晉帝國時代,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由西北變成了正北方的匈奴和突厥,為了維護統治,幾代王朝都耗費了巨大的精力。
晉代之後,威脅中原的力量就基本都是從東北部來的了:建立了北魏的鮮卑最初起自東北地區,鮮卑化了的漢人建立了隋唐帝國,再接下來,仍然是幾個起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唱主角:契丹人建立了遼,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8]建立了元,滿族人建立了清。
二 那麼,為什麼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會按照這個順時針次序呢?第一個因素,是中原統治中心的移動。
周、漢、唐三代的統治中心都是長安,所以西邊的少數民族總是被長安的繁華和富裕吸引,不斷殺到長安。
後來,因為曆代定都,關中平原地力和環境長期消耗,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長安的地下水經過幾百年污染,“水皆鹹鹵”,沒法吃了,已經不适合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中國的統治中心漸次移到了洛陽和開封。
而洛陽和開封在地理上是沒有防禦能力的,這樣,正北的乃至東北的少數民族就被刺激動員起來,加入對中原财富的搶掠之中。
來自西北和正北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一般滿足于掠奪和殺戮,并不想在内地建立自己的政權。
但是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就不同了,他們對内地的征服越來越深入。
一開始是鮮卑族統一了北方,建立了正式的王朝北魏,不過統治的時間不長。
而同樣起自東北的遼和金就進行了更長期、更穩定的統治。
接下來,元更史無前例地征服了全中國,當然最成功的還是後起的、奠定了今天版圖基礎的清。
因此,魏晉之後的中國曆史,一半是被“東北人”主導的。
為什麼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能成功地統治内地,而來自西北的隻滿足于劫掠或者當雇傭兵呢? 因為東北和西北的地理條件不同。
西北草原地帶降水稀少,隻能長草,不能長莊稼。
所以西北少數民族隻懂得遊牧一種生活方式。
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業區,每年生産大量的糧食。
也就是說,東北的降水量,足以支持農業生産。
因此,東北的遊牧民族不隻會遊牧,還會種地。
或者用學術語言說,他們兼遊牧、漁獵、農耕三種生活方式于一身。
這樣的話,他們既懂得遊牧民族的生活特點,也了解定居的農耕民族的生活特點。
拉鐵摩爾最早注意到這一點,他說,“我相信(在我之前)還沒有人指出過”,所謂的遊牧人征服,主體并不是純粹的遊牧人,而是混合文化人群[9]。
巴菲爾德則直接指出,正是因此,“滿洲邊緣地帶”是中國曆史上很多王朝的搖籃。
《哈佛中國史》精練地總結,正是因
中國曆史的一個規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春秋戰國到鴉片戰争,中國共經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統一。
第一次是從春秋戰國的長達500多年的漫長分裂時期,到秦朝獲得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一階段,建立了秦漢帝國。
第二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到隋朝獲得了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二階段,建立了隋唐帝國。
第三次是五代十國宋金遼300多年的分裂到元統一,出現統一大帝國的第三個階段,建立了元明清帝國。
這種大分裂到大統一背後的規律是,大統一後通過兼并戰争建立的第一個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邊緣地區,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區。
第一次分裂由起自西部邊緣受草原文化影響很深的秦統一,第二次分裂由隋統一,隋是直接建立在鮮卑人的北周基礎之上的,隋的開創者是鮮卑化了的漢人,因此隋的政治基因中也有濃重的草原因素。
第三次分裂由元統一,元是直接起自草原的。
[6] 由草原民族或者深受草原文化影響的軍事力量來完成統一,主要是因為草原民族的戰鬥力強。
草原的生活方式本身在不斷地訓練一代代的騎兵,《多桑蒙古史》說蒙古人是“生而為戰士者”。
幾乎所有的馬背民族都具有類似的性格,《後漢書·西羌列傳》中有描述:“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
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産子,亦不避風雪。
性堅剛勇猛。
”[7]戰死是最光榮的死法,死在床上是一件沒面子的事。
馬背上的民族如同野獸一樣能耐受饑寒,性格剛強勇猛。
農業文明則與此相反。
在封閉的土地上,農民們提高自己生存概率的秘訣是謹慎、老成、“不招災惹禍”。
他們習慣于重複單調的田間勞作,卻缺乏應對突發事件時必需的勇敢和果斷。
因此,在中國曆史循環中還有一個循環,就是草原與中原、邊緣與中央的循環,也就是遊牧民族周期性入侵。
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在地理位置上大緻呈現順時針的次序。
我們前面講過,周人是起源于西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封建制建立了大一統的周朝。
然後,新的西北少數民族犬戎入侵,導緻周人東遷,西周變成東周。
接下來,遊牧民族化的華夏政權,也就是起自西北的秦,統一天下。
到了秦漢晉帝國時代,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由西北變成了正北方的匈奴和突厥,為了維護統治,幾代王朝都耗費了巨大的精力。
晉代之後,威脅中原的力量就基本都是從東北部來的了:建立了北魏的鮮卑最初起自東北地區,鮮卑化了的漢人建立了隋唐帝國,再接下來,仍然是幾個起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唱主角:契丹人建立了遼,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8]建立了元,滿族人建立了清。
二 那麼,為什麼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會按照這個順時針次序呢?第一個因素,是中原統治中心的移動。
周、漢、唐三代的統治中心都是長安,所以西邊的少數民族總是被長安的繁華和富裕吸引,不斷殺到長安。
後來,因為曆代定都,關中平原地力和環境長期消耗,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長安的地下水經過幾百年污染,“水皆鹹鹵”,沒法吃了,已經不适合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中國的統治中心漸次移到了洛陽和開封。
而洛陽和開封在地理上是沒有防禦能力的,這樣,正北的乃至東北的少數民族就被刺激動員起來,加入對中原财富的搶掠之中。
來自西北和正北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一般滿足于掠奪和殺戮,并不想在内地建立自己的政權。
但是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就不同了,他們對内地的征服越來越深入。
一開始是鮮卑族統一了北方,建立了正式的王朝北魏,不過統治的時間不長。
而同樣起自東北的遼和金就進行了更長期、更穩定的統治。
接下來,元更史無前例地征服了全中國,當然最成功的還是後起的、奠定了今天版圖基礎的清。
因此,魏晉之後的中國曆史,一半是被“東北人”主導的。
為什麼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能成功地統治内地,而來自西北的隻滿足于劫掠或者當雇傭兵呢? 因為東北和西北的地理條件不同。
西北草原地帶降水稀少,隻能長草,不能長莊稼。
所以西北少數民族隻懂得遊牧一種生活方式。
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業區,每年生産大量的糧食。
也就是說,東北的降水量,足以支持農業生産。
因此,東北的遊牧民族不隻會遊牧,還會種地。
或者用學術語言說,他們兼遊牧、漁獵、農耕三種生活方式于一身。
這樣的話,他們既懂得遊牧民族的生活特點,也了解定居的農耕民族的生活特點。
拉鐵摩爾最早注意到這一點,他說,“我相信(在我之前)還沒有人指出過”,所謂的遊牧人征服,主體并不是純粹的遊牧人,而是混合文化人群[9]。
巴菲爾德則直接指出,正是因此,“滿洲邊緣地帶”是中國曆史上很多王朝的搖籃。
《哈佛中國史》精練地總結,正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