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徘徊的地方政府

關燈
一 中國秦朝和漢朝都是兩級政府,郡縣制,大緻相當于今天省縣兩級制。

    秦代史書上說是三十六郡,實際上是40個左右。

    到了漢代,感覺40個左右太少,每一個面積太大,不好控制,就變成100多個郡。

    這樣,每個郡的力量都不太大,不足以對中央構成挑戰。

     但是,當郡級政府的數量變成100多個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數量太多,皇帝不好記,也不好管。

     所以漢武帝把全國分為13個部,也就是13個大區,每個大區設一個刺史,每個刺史管幾個郡。

    不過這個刺史不是固定的地方官,而是流動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監察地方官,防止皇帝管不過來,地方官在下面營私舞弊。

    所以他們的級别不高,是13個小官。

    漢武帝不想讓他們成為大區區長。

    為什麼呢?全國13個大區,每一個力量太大了。

     然而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整個中國北方陷入一片大亂,每個郡都太小,無法單獨抵抗起義軍,隻有聯合起來。

    怎麼聯合呢?就是把全國原來的13個大區變成13個戰區,叫“州”。

    13個大區原來級别很低的刺史,變成大權獨攬的長官州牧。

    我們知道,秦代設立的郡縣制度,在郡一級原來就是三權分立的,軍權、财權、人事權是分開的,但是州牧是集權的,因為這樣才有利于集中地方權力鎮壓起義。

    這樣,中國的行政體制就由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了。

     然而,由二級變成三級,問題一下子就出來了。

    全國13個州,每個州的勢力都很大,所以鎮壓完黃巾起義,這13州本身卻成了分裂的力量。

    東漢在13州的結構之下,很快演變成了軍閥割據,進入三國時代,東漢滅亡。

    所以我們讀三國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各種州的名字。

    劉備是豫州牧和荊州牧,曹操是兖州牧和冀州牧,孫堅也做過豫州牧,孫權做過荊州牧。

    因此,三國的軍閥大都是州的長官。

     三國之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為了安全,就不停地把州越劃越小,到了南北朝的後期,達到了200多個州,唐代則進一步達到了358個,全國是以358個州統轄1551個縣。

     對一個皇帝來說,一級政區300多個其實是太多了,連名字都記不過來。

    因此唐太宗隻好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寫在卧室屏風上,天天背誦。

    但是唐太宗甯肯自己如此不方便,也不願意在州上面再加設一級,為什麼呢?因為他牢牢記住了東漢後期的曆史,生怕地方勢力控制不住。

     結果後來的皇帝沒有唐太宗這樣的好耐性,這358個州實在是讓他們頭痛,隻好重複漢代的故事,在州上面新設一個級别叫“道”,40個道,但它們并不是固定的一級政府,作用隻是分巡各州,也就是替中央監視各州。

    這種設置和漢代設置刺史的目的是一模一樣的。

     然而後來的曆史又一次複制了東漢三國。

    安史之亂起來後,300多個州導緻地方力量太分散,根本沒法組織有效抵抗,朝廷隻好在地方上把道變成一級實際的政府,叫作“方鎮”,任命了一大批集軍權、财權和人事權于一身的節度使,來抵抗安史叛軍,兩年之間,全國共設置了40多個方鎮。

    然而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方鎮就成了州之上的一級政區,也就是“藩鎮”,又回到了三級政府。

    結果就像唐太宗擔心的那樣,這些集軍權、财權和人事權于一身的藩鎮,最終演變成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這給了宋朝一個深刻的教訓,宋朝統治者讀史,認為唐代滅亡是因為給了藩鎮太大的權力,發誓絕不能讓地方官集軍權、财權和人事權于一身。

    于是設了一個省一級的政區,叫“路”,但是不設集中的路級政府,而是實行多權分立,将路一級政府的财權、人權、物資權分開,設置了彼此牽制的“帥漕憲倉”,即安撫司、轉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