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徘徊的地方政府

關燈
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視組。

    所以,中國曆史上地方省一級官員的名字聽起來都不像常設官員,都有個動詞,都像是在運動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撫。

     漢代刺史的“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檢核問事的意思。

    所以這個官職本意是臨時派出,相當于中央巡視組。

    結果到了漢末,刺史之權漸重,終于演變為州牧。

     唐朝300多個州,管不過來,中央于是分設諸道,在道中設諸采訪使,這也是一個動态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隻是起監察性的作用,幫着中央看住地方官。

    但是後來又都變成了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

     元代各行省長官叫“行中書省事”,本來是作為戰時中央代表,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後來變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後來不得不設置巡撫,來統合地方力量。

    一開始,這個巡撫也是如同漢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諸道的采訪使一樣,是流動的,相當于巡視員,“巡撫”全稱是“巡撫××地方都察院副都禦史(或佥都禦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視組長的意思。

    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漸漸變為常設,清代就直接把巡撫變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設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撫的副官。

     所以中國曆史政區的演變,後面體現的是皇帝對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晖先生說,這也是“儒表法裡”治理原則的一個體現。

     三 我們看中國地圖,會發現所有的省界都是彎曲的,非常不規則。

    為什麼呢?因為劃分省界的一個主要原則是“山川形便”。

    就是把天然的大山大河作為界線,這個很好理解。

    因為這樣很方便,所以湖南和湖北就是以洞庭湖為界,河南與河北就是以黃河為界,山東和山西以太行山為界。

     但是中國政治家劃分省與省之間的界線,還有另一條原則,叫“犬牙相入”,又叫“犬牙交錯”,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山川形便,對皇帝來說有不利的地方:以山川為界,經常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所謂“四塞之國”,周圍都有天險,一旦宣布獨立,憑險割據,就會變得很難控制。

     所以皇帝就要打破大山大河的界線,把你的一塊地方劃給我,我的一塊地方劃給你。

    這樣,你要是鬧獨立,你的險要地方在我這兒,我就很方便地越過天險去打你。

     比如秦始皇征服嶺南地區後,發現要控制這個地方很難,一個原因是很遠,另一個原因是,五嶺是天然的分界線,所以秦始皇就最先想出了“犬牙相入”的辦法:讓長沙郡一塊叫桂陽縣的地方越過嶺南,讓嶺南的象郡的一部分越過嶺北。

    有了這個地理優勢,後來漢武帝才能夠很容易地出兵平定南越國,讓嶺南地區重新統一到漢王朝中。

     這個原則在元朝應用得最廣泛。

    蒙古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發現地理因素太重要了,經常一個關口拿不下來,一座山越不過去,征伐之路就要費很多勁。

    所以元代就廣泛運用犬牙相入的原則,讓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比如陝西行省越過了秦嶺,把原來四川的一塊劃入陝西。

    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四川的獨立問題。

    四川盆地北邊有秦嶺,東邊有巫山,關起門來自成一統,易守難攻,是天然的獨立區,所以中國曆史上凡是天下一亂,四川都會出現一個割據政權:兩漢之際,公孫述在四川稱帝;三國時期,蜀國雖然又弱又小,但是能與魏、吳鼎足而三;東晉十六國時期,這裡又建立了一個成漢;到了五代,又出現前蜀、後蜀兩個政權。

    [5] 所以元代就一定要把秦嶺以南的一大塊區域劃到陝西,這樣,從北邊出兵四川就方便了。

    果然,從元代之後,四川沒再出現割據政權。

    元代行省面積和權力都很大,但沒有出現過地方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