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從秦朝到清朝的曆史循環 第十九章 “按下葫蘆起了瓢”

關燈
漢武帝立了太子,又殺了妃子,按理接下來應該政治穩定了吧?結果按下了太後幹政這個葫蘆,又浮起了權臣這個瓢。

     太子沒有親媽,年紀又太小,不能主掌朝政,怎麼辦呢?漢武帝臨死前任命了一批大臣為顧命大臣,為首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結果霍光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權臣。

    霍光性格很強悍,他掌權後,族滅了自己的政敵上官桀和桑弘羊,還殺掉了皇族中的重要人物長公主和燕王旦。

    此後霍光就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大小事情他一個人說了算。

    劉弗陵21歲時病死,沒有兒子。

    霍光決定,讓昌邑王劉賀,就是著名的海昏侯墓的主人當皇帝,但是劉賀隻在位了27天,霍光非常讨厭他,說他不到一個月就犯了1000多條錯誤,平均一天犯錯40次,因此把他給廢了,然後又立了漢宣帝。

    漢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尊重,但是實際上非常害怕他,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非常不舒服,說“若有芒刺在背”。

    這就是皇帝對權臣的感覺。

    霍光本人雖然在曆史上是得了善終,但是他死了之後,霍家還是倒了黴,他的兒子霍禹被腰斬,霍雲、霍山自殺,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妻子、侄子等也全部被殺或者自殺。

     三 因此,皇帝制度的運行,實際上從一開始就受到衆多因素的幹擾。

    清代乾隆皇帝曾對中國傳統政治中威脅皇權的因素做了一次總結: 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

    (乾隆皇帝:《禦制古稀說》) 威脅皇權的,有強大的地方藩鎮,有敵國外患,有權臣,有外戚,有後妃,有太監,有奸臣,有小人。

    幾乎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權柄,一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

     為什麼呢?根本原因當然是當皇帝的好處太大了。

    當上了皇帝,掌握了權力,就成了人間的上帝,要什麼有什麼,尊嚴、享受、金錢、美女,都不在話下。

     但是天下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面,就有壞的一面。

    皇帝把所有的好處壟斷在了自己一家一姓手裡,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他們家的潛在敵人。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

    就像BBC(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動物王朝》中介紹的,居于統治地位使大猩猩首領盡享一切,但是它誰也不能信任,每隻其他雄猩猩都時刻準備取代它。

     所以皇帝就要以一人敵天下,以一個人對付所有政治力量。

    因此專制權力的性質天生必須是高壓的、排他的,要鎮壓掉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力量。

    但是皇帝隻有兩隻眼睛兩隻手,需要防範的因素太多了,很多情況下顧不過來,所以就處處都是漏洞,按下葫蘆起了瓢。

     在傳統社會中,對皇帝構成威脅的人通常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皇族。

    因為身上流的都是開國皇帝的血,所以皇族後代理論上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

    這一點導緻了曆代王朝無休止的内鬥。

    父子相屠,兄弟相殘,幾乎成了每個王朝都會演出的經典戲碼。

    最有名的例子,有唐朝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以及清代雍正和兄弟之間的殘酷鬥争。

     第二類是後妃,是皇帝的妻子和母親,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危難之際,往往被委以重任,獲得大權。

    從呂後、武則天到慈禧,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第三類是外戚。

    外戚就是皇帝母親那邊的親戚,舅舅、姨父之類的。

    他們往往在皇帝年紀小的時候掌握大權。

    為什麼呢?因為皇帝小時候和普通小孩一樣,凡事主要是聽母親的,而母親會提拔誰呢?當然是自己娘家人。

    所以曆史上外戚亂政不絕。

     第四類是太監。

    太監本來地位非常卑賤,可是他們和皇帝朝夕相處,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皇帝生活中處處離不開他們,很容易信任他們,這是曆代太監為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