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不再統一

關燈
緣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但是中國一直停留在血緣社會階段不往前走。

    其他文明早就從祖先崇拜跨入一神教崇拜,但是中國人一直停留在祖先崇拜階段。

    與此相類似,世界上其他文化很早就開始采用表音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停留在早期階段,也就是表意文字。

    當然,我們所說的這個“跨不跨過門檻”,并不是一種價值判斷,并不是說,隻有跨過這個門檻才是好的。

    事實上,是否跨過這個門檻,是由一系列複雜的原因造成的。

     那麼表音文字有什麼特點呢?表音文字極容易學,它隻由幾十個字母組成,所以更容易掌握。

    這也是表音文字在西方很快取代表意文字的主要原因。

     但是表音文字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極不穩定,總在變化當中,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借用這套字母來拼寫自己的母語。

    所以語言很快就變得千變萬化,根本沒辦法統一。

    如果中國采取表音文字,那麼溫州話、廣東話和山西話将會很快演變成不同的語言,相互聽不懂也看不懂。

     而表意文字的最大特點是固化,從甲骨文到楷書,很多字形還是基本一樣的。

    所以中國境内雖然方言千差萬别,相互可能聽不懂,寫出的字卻能相互看得懂。

     因此,像中國這樣大的領土面積,以及如此複雜的民族,本來在交通和信息不發達的古代,技術上是很難長期保持統一的。

    中國能成為一個例外,文字上的統一是一個重要因素。

     前面講過,地理環境是中國形成統一傳統的重要原因。

    關于地理原因,我們多次比較了黃河中下遊和希臘,在這裡,不妨再比較一下整個中國和整個歐洲。

    賈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說,從地理上看,中國像是一個由圍牆圍起來的四合院。

    而歐洲則是沒有圍牆的,海岸線曲折漫長,四面漏風。

    中國隻有兩條大河——長江和黃河,兩河相距很近,流向相同。

    中國東部的兩大河沖積平原,是連在一起的,人口相對集中。

    歐洲大陸内部的一些高山,把歐洲分為幾個不同的地理單元,導緻歐洲的河流非常分散,多瑙河、萊茵河、第聶伯河、頓河、易北河、盧瓦爾河、伏爾加河等,流向四面八方,中間由一條條分水嶺阻隔開來,因此沿河發展起來的文明中心,也是分散在各個區域。

    從地理上說,歐洲就沒有内聚力。

    這也是羅馬帝國分裂後不能再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1]“焚書坑儒”實際是漢代才出現的一個固定詞組。

    事實上,秦始皇所坑的大部分都是術士,而且焚書和“坑儒”這兩件事并不是同一年發生的。

     [2]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一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310~311頁。

     [3]鮑鵬山:《〈商君書〉:秦王朝專制政治的黑暗心髒》,《中國青年報》2016年12月29日第5版。

     [4]儒家所極力反對的,是法家擴大君權的做法,儒家是主張貴族政治而反對官僚政治的,強調對君權的限制。

    所以儒家主張行王道,也就是長者政治。

    反對霸道,也就是反對強者政治。

    (參見秦晖《重新認識儒家》)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第313頁。

     [6]沃爾特·施德爾主編:《羅馬與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第10頁。

     [7]M.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85,第201頁。

     [8]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