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漢代對秦代的重大升級

關燈
實際上是法家化了的儒家,外表是儒家,骨子裡是法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一番偷天換日的根本改造,讓儒家思想變得和以前有了很大差别。

     怎麼改造的呢?我們先來看一個詞,叫作“三綱五常”。

    我們後世一提起儒家,就經常會想起這個詞,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三綱”是儒家提出來的。

     但是事實上,這是法家的的東西而不是儒家的。

    “三綱”,最早是法家的說法。

    韓非子說過:“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大臣在君主面前,兒子在父親面前,妻子在丈夫面前,都隻能馴服,不能反抗。

     這顯然是和儒家思想完全相反的。

    儒家是強調權責對應的。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君首先要像一個君,臣才能像一個臣;父首先要像個父,子才能像個子。

    所以“君使臣”和“臣侍君”都要各按“禮”而為。

    這種原則,多少有點契約的意味。

     因此,儒家是反對法家這種單向的三綱的。

     那麼,為什麼後來三綱成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詞彙呢? 主要是董仲舒的“點金成石”,把孔孟之道和韓非子的思想巧妙地嫁接在了一起。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優點是保留了儒家以天命恐吓君主的理論,而且發展出一套裝神弄鬼的谶緯之學,就是通過種種迷信,什麼“占星”“望氣”之類,來分析“上天”的想法,判斷上天對皇帝滿意不滿意。

    如果地震了、天災了,皇帝就要反省了,是不是自己哪點做得不對?就得洗個澡,靜坐,反思自己。

     也就是說,董仲舒要求皇帝要重視天命,通過“上天示警”讓皇帝有所約束,不要胡作非為,否則就可能亡國。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周代文化的核心成果。

     但是與此同時,董仲舒又和韓非子一樣,把皇帝推到了至高無上的絕對化地位,甚至他在有些方面說得比韓非子還要過格。

     為了強化皇帝的地位,他不惜穿鑿附會,尋找神學上的根據。

    他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

    ”王是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代表貫通。

    皇權是貫通天地的。

    他說,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心髒,“海内之心懸于天子”,臣民與皇帝的關系,就像四肢與“心”的關系一樣:“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

    ”(《春秋繁露》)心在想什麼,四肢就要想辦法來滿足心的需求;皇帝喜歡什麼,百姓就要順他的意。

     所以天下臣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皇帝:“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應四時也。

    ”臣民要無條件順從君主,“體不可以不順,臣不可以不忠”。

    (《春秋繁露》)這些話比韓非子說得還要到位,皇帝聽起來當然會感覺很舒服,因此,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三綱說”: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皇帝夫可以不夫,婦不可以不婦。

    由此,權利變成了單向的、絕對的。

     董仲舒還繼承了韓非子的法、術、勢思想,強調一定要大樹特樹皇帝的權威。

    《春秋繁露》說:“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

    ……威分則失權。

    ”董仲舒所謂的“威”即是韓非所說的“勢”,都是指帝王獨斷專行的權威。

    一定要強化皇帝權威,同時還要愚民。

    法家一直是主張愚民的。

    董仲舒也說,民的意思就是“瞑”,就是愚昧無知的意思,因此“可使守事從上而已”,隻能老老實實地聽上級的命令。

     所以梁漱溟曾經說,董仲舒的這套改革,“把生動的理性、活潑的情理僵化了,使得忠孝貞節泥于形式,浸失原意,變成統治權威的工具,那就成了毒品而害人。

    三綱五常所以被詛咒為吃人禮教,要即在此”[5]。

     四 漢武帝獨尊儒術,一方面,讓皇權獲得了仁義道德的外衣,比以前冠冕堂皇多了,對皇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約束。

    但是另一方面,卻并不妨礙皇權的實際運作。

     我們用蓋房子來打比方,如果說秦始皇是澆築起了房屋的骨架,奠定了專制制度的基礎,那麼漢武帝則抓意識形态建設,用儒家思想對房屋進行了裝修:房子一裝修,就好看多了。

     但是,這個房子的本質結構并沒有變。

    《漢書·元帝紀》記載,漢元帝做太子時,看到父親漢宣帝經常用嚴刑峻法,就勸父親,咱們的老祖宗不是告訴咱們要以儒治國嗎?您怎麼忘了?漢宣帝勃然變色,告訴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意思是說,你小子懂什麼?我們漢王朝的統治秘訣就是“霸王道雜之”,表面上是孔子的王道,實際上是秦始皇的霸道。

     所以到了漢代,大一統專制制度才變得“剛柔相濟”,初步成熟。

    這也是漢代統治比較長久的重要原因。

    因此形成了中華帝國的第一階段——秦漢帝國。

    以後中國政治發展的主要邏輯,就是外儒内法:外表越來越儒家,本質卻越來越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