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漢代對秦代的重大升級

關燈
要重大升級。

     要升級,首先要判斷是哪個部分出了問題。

    漢代君臣經過會診後認為,秦代失敗,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汲取過度,興奮起來刹不住閘。

    所以要為這一絞肉機安上暫停按鈕,為這個高速列車裝上刹車裝置。

    另一個原因是思想文化建設出了問題。

    秦朝沒有成功地建立起一個有說服力的信仰和價值系統。

    法家的那套東西,本身是隻能做不能說的,公開依靠法家,就把自己的統治秘訣暴露給了天下。

    所以要在意識形态上進行僞裝。

     所以漢代初年遵奉黃老之術,也就是“無為而治”。

    要大幅度地降低稅賦率,從收一半,到“十五賦一”,就是從50%降到約6%,景帝時又改成三十稅一,與民休息。

    同時改革法律,廢除很多殘酷的刑罰,不能動不動就把人關進監獄,砍手砍腳。

    這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文景時期是黃老之治的典型,皇帝居然穿草鞋上朝,後世稱之為“文景之治”。

    這是漢代吸取秦代教訓,做出的第一個反應。

     第二個反應,是抛棄法家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大漢帝國的門面工程,讓老百姓相信,皇帝是為他們服務的。

    讓儒術成為帝國所有知識分子的信仰系統,在思想上完成真正的統一。

    這是一個比“無為而治”影響更深遠的舉措。

     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事,值得我們細說。

     為什麼呢?因為漢武帝這個人,看起來并不像個喜歡儒家思想的人,而更像是秦始皇再世。

     漢武帝是一個性格非常強悍、非常想大有作為的皇帝。

    他的性格、做事的方式,都酷似秦始皇。

    他在統治期内,也是拼命地搞财政擴張,千方百計汲取更多的财政收入,然後“做大事”: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同時還興修起數十座雄偉的宮殿和自己的豪華陵墓,不斷搞聲勢浩大的巡遊。

    最後搞得老百姓承擔不了這樣大的壓力,各地開始造反,西漢差一點兒亡在他手裡。

     這樣一個人,當然不會繼續用黃老之術來作為指導思想。

    黃老無為,而他是“大有為”。

    但是也沒法繼續用法家思想,因為法家思想已經臭名昭著。

     那麼怎麼辦呢?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全國著名學者到長安開會,讨論帝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問題,到底應該把什麼确立為大漢帝國的指導思想呢? 有一個叫董仲舒的人建議說,不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個建議,其實和漢武帝的性格并不那麼合拍。

    儒家和法家不一樣。

    儒家并不是一個馴服的學派。

    它是頭上長角身上帶刺的。

    法家是拍馬屁的能手,“法今王”,誰在位,我就擁護誰。

    儒家是“法先王”,批評在位的君主。

    所以法家是沒骨頭的,儒家是有骨頭的。

     儒家首創“民貴君輕”之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說出“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這樣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聽起來仍然很大膽的話。

    儒家公開主張稱,如果皇帝不仁,臣子可以推翻他。

     所以直到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位的時候,還有一些儒生堅持“推翻暴君有理”的湯武革命思想。

    《史記》記載,有一個儒生叫轅固生,在漢景帝面前和黃老學派的黃生争論一個問題:商湯推翻夏桀到底是什麼性質。

    到底是正義的革命事業,還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呢?轅固生說,商湯推翻夏桀是合理的,為什麼呢?民心就是天命。

    夏桀胡作非為,失去了民心,就應該被得民心的人推翻,這是天經地義的。

     而黃生卻說:“冠雖敝,必加于首。

    履雖新,必關于足。

    ”帽子即使舊了,也要戴在頭上,鞋子不管多新,也隻能穿在腳下。

    “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

    湯武雖聖,臣下也。

    ”臣子推翻君主,這就相當于把鞋子戴在頭上。

    君主不管有什麼過錯,都不能推翻。

    而且隻有臣錯而無君錯,君主有過錯,臣子應該勸谏,你不能有效地勸谏天子,反而把他殺了,你就是大逆不道,是篡弑,這沒啥說的。

     轅固生一聽,說了這樣一句話:“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意思是那按你這麼說,咱們高皇帝劉邦推翻秦朝的皇帝,是大逆不道了? 這樣一來,黃生張口結舌,不敢回答了。

    漢景帝是個老好人,隻好出來打圓場,他說:“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

    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吃肉不吃有毒素的馬肝,并不說明你不是美食家。

    學術不研究湯武受命這一段,也不說明你就不是學者。

     意思就是要把這個問題挂起來,不争論。

    “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以後這個問題就被列為學術禁區,不能研究了。

     從這一段記載我們能看出,儒家那種從道不從君的勁頭,是讓統治者感覺很不舒服的。

    換句話說,儒家學說和大一統專制本身,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4] 那麼,漢武帝怎麼會決定獨尊儒術呢? 因為漢武帝獨尊的儒術,和儒家的本來面貌已經不一樣了。

    為漢武帝所用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