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關燈
,受到權力和責任對應原則的制約。

    但是在皇帝制度下,貴族都被消滅了,天命被取消了,所有制約皇帝的力量都消失了,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産;天下所有人,從宰相到每一個普通百姓都是皇帝的奴仆。

    黑格爾說,中國的皇帝制是一種“普遍奴隸制”,“在中國,奴隸和自由民之間的差别并不大,因為在皇帝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大家一樣卑微”。

    因此,秦始皇從自己的經驗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天下沒有權力辦不到的事。

    他想幹什麼,都能幹成。

     在成功地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又圍繞着“如何讓天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個問題,動起了腦筋。

     法家的政治理論是皇帝一定要做到大權在握,強幹弱枝,從制度上防止大臣們架空皇帝,威脅皇權,防止各地百姓造反,推翻皇帝。

    因此圍繞這個核心,秦始皇進行了非常周密的規劃。

     首先,大秦帝國是一個單純的郡縣制國家,分全國為36郡,1000多個縣,各地的所有地方官皇帝都可以随時替換,因此地方上不可能分裂,不會出現諸侯争霸的情況。

     其次,秦始皇很注意搞三權分立。

    秦代的中央政府就是三權分立的,秦始皇設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這三公,分别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讓他們相互制約,相互牽制。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的。

    我們說秦代中央下面是郡,郡的長官叫郡守,主要管理郡裡的文官,此外還有兩個長官:郡尉和郡監。

    郡尉管郡裡的軍事,他直接聽中央的命令,不聽郡守的指揮;郡監管監察和紀檢,也是聽中央的。

    因此,地方上這三個職務并不相互隸屬,而是相互牽制。

     所以中國的三權分立很早就出現了。

    有人說,三權分立是西方的産物,其實中國早就有了,而且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

    不過中國的三權分立和西方的出發點不同,西方的三權分立是為了制約最高權力,而中國的三權分立,是為了保護最高權力不受挑戰。

     秦代在郡之下,還設立了一層層的機構,郡下面是縣,縣下面是鄉,鄉下面是亭,亭下面是裡。

    裡是最基層的,裡以下,10家為一什,5家為一伍。

     這樣,秦代的政治制度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統,皇帝的權力一竿子插到底,每一個老百姓都被官僚體系控制起來。

    全國每一個角落,都處在可控狀态。

     接下來,秦始皇突然宣布,沒收民間一切兵器,什麼刀槍劍戟,都得上交,統一運到鹹陽,幹嗎呢?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金人”,金屬塑像。

    民間因此沒有了武器。

     接着,秦始皇又進行了一項大手筆的建設:他在全國範圍内開始修“高速公路”,當然在當時不叫“高速公路”,叫“馳道”,就是馬可以在上面疾馳的大道。

    當時的“高速公路”網以首都鹹陽為核心,從鹹陽出發,向東一直抵達河北和山東,向南一直抵達江蘇、浙江和湖南、湖北。

    馳道寬50步,即今天的六十多米,建築質量很高,不牢固的地段甚至要用銅樁加固基礎。

    之所以建設這樣一個“高速公路”網,當時不是為了發展經濟,“想緻富,先修路”,秦始皇那時候還沒這個概念,他修馳道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一旦天下哪個地方有人造反,中央派出的軍隊就可以迅速抵達。

     配合“修馳道”工程,秦始皇還有一個“去險阻”工程。

    什麼叫“去險阻”工程?就是把原來六國修建的軍事要塞全都拆除,目的是防止各地憑着這些要塞險阻來抵抗中央。

     當然,在拆險阻的同時,秦始皇又修了一個新的險阻,那就是偉大的萬裡長城,他修了一道長長的圍牆,把匈奴擋在北邊。

     至此,秦始皇把帝國的“硬件”設施都構建完備了。

     接下來,他還要構建“軟件”。

    因為天下雖然統一了,但人心卻沒有一統。

     為了統一天下人思想,秦始皇決定燒毀天下所有藏書。

    書讀多了,人的想法就複雜了,不好控制了,所以除了秦國的國史以及一些工具書之外,所有的書都必須在30天之内燒光,30天之後如果誰的家裡查出有書,就會被抓去判刑;敢公開談論詩書的,斬首;敢以古非今、否定今天成就的,滅族。

    這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1]。

     因此,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場文化浩劫。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