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上兩章我們講了周秦之變,從周代的制度到秦代的制度,出現了深刻的變化。
利用這一制度,秦代結束了列國紛争,統一了度量衡,破除了封建壁壘。
那麼,秦代的這一制度在後世運轉得怎麼樣呢?這是我們從這一章起要講的内容。
公元前221年,39歲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鹹陽宮前殿。
他注視着竹簡上大臣們列出來的許多漢字,提起毛筆,圈定了兩個字,一個是“皇”,一個是“帝”。
從此,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就從周代的“王”,變成了後來的“皇帝”。
從這兩個字,我們能感受到嬴政的非凡自信。
“皇帝”這兩個字,“皇”字取自“三皇”,是開創宇宙人類的三位神人;“帝”字取自“五帝”,是傳說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領袖。
所以,“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稱。
為什麼要叫“皇帝”呢? 嬴政自認為,他的大一統的功績,是“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的。
他開創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因此“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曆史上的那些事,都不值得效法。
他比一切古人都偉大,黃帝都沒有他偉大,“以為自古莫及己”,過去的一切稱号都配不上他了。
所以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績,不足以傳之于千秋萬代。
我們知道,周王除了稱“王”之外,還自稱“天子”,意為“上天的兒子”。
但是請大家注意,秦始皇從來沒有自稱過“天子”。
這是周制和秦制的一個重大變化。
“天子”聽起來也很好聽,很偉大,但秦始皇為什麼不使用這個稱謂呢? 因為周代文化有一個重要基石,那就是天命觀。
周人認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上天的委托,你幹得好,上天就眷顧你;如果你幹得不好,上天就要換人了,所以天命是可以轉移的。
秦始皇不接受這個理論: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天。
“天子”畢竟是兒子,不是老子,天的兒子要受制于上天,并不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他不做兒子,要做就做老子。
因此,秦代留下的碑文很少提到天,也很少提到“天命”。
一切都要由皇帝一人控制,隻有皇帝控制人,不能有什麼來控制皇帝。
秦始皇還有一個做法和後世的其他帝王不一樣,就是他不立皇後。
顯然,他認為,天下沒有任何女人能夠與自己地位平等。
所以秦始皇廢除了曆代都沿用的一個制度,叫“谥号制度”。
什麼叫“谥号”呢?就是君主死後,他的大臣們聚到一起,商量好給他一個蓋棺論定的稱号,來總結他的一生。
比如周平王的“平”字,晉文公的“文”字,都是谥号。
後世的漢武帝、隋炀帝,“武”字和“炀”字也都是谥号。
“武”就是指武功很厲害,“炀”是指不守禮法,衆叛親離。
因此谥号有好也有壞。
秦始皇把這個制度廢除了,為什麼呢?因為法家理論認為,人主獨尊,不可議論。
臣子不能議論君主,部下不能議論領導,不論好壞都不能評價,因為你沒有評價的資格。
所以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制度,是大逆不道的。
那麼,沒有了谥号怎麼辦呢?怎麼區分不同的皇帝呢?難道秦朝的皇帝都叫秦皇帝?别着急,嬴政有辦法,他說:“稱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意思是:我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帝”,接下來按數目依次類推,一世二世三世那樣傳下去,傳個一萬代,沒有問題。
從這一事實,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那種自信,想廢除什麼就廢除什麼,想開創什麼就開創什麼。
二 秦始皇為什麼如此自信呢?當然有他的理由。
秦始皇的一生,就是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
他登上皇位後,首先打倒了呂不韋,接着一個又一個消滅了六國。
然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每一樣都取得了成功。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
法家理論的核心,就是一切圍繞君主利益出發,因此皇帝的權力是沒有任何制約的。
過去,周天子以及各級諸侯的權力都是受制約的:受到天命的制約,受到下一級諸侯的制約
利用這一制度,秦代結束了列國紛争,統一了度量衡,破除了封建壁壘。
那麼,秦代的這一制度在後世運轉得怎麼樣呢?這是我們從這一章起要講的内容。
公元前221年,39歲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鹹陽宮前殿。
他注視着竹簡上大臣們列出來的許多漢字,提起毛筆,圈定了兩個字,一個是“皇”,一個是“帝”。
從此,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就從周代的“王”,變成了後來的“皇帝”。
從這兩個字,我們能感受到嬴政的非凡自信。
“皇帝”這兩個字,“皇”字取自“三皇”,是開創宇宙人類的三位神人;“帝”字取自“五帝”,是傳說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領袖。
所以,“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稱。
為什麼要叫“皇帝”呢? 嬴政自認為,他的大一統的功績,是“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的。
他開創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因此“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曆史上的那些事,都不值得效法。
他比一切古人都偉大,黃帝都沒有他偉大,“以為自古莫及己”,過去的一切稱号都配不上他了。
所以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績,不足以傳之于千秋萬代。
我們知道,周王除了稱“王”之外,還自稱“天子”,意為“上天的兒子”。
但是請大家注意,秦始皇從來沒有自稱過“天子”。
這是周制和秦制的一個重大變化。
“天子”聽起來也很好聽,很偉大,但秦始皇為什麼不使用這個稱謂呢? 因為周代文化有一個重要基石,那就是天命觀。
周人認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上天的委托,你幹得好,上天就眷顧你;如果你幹得不好,上天就要換人了,所以天命是可以轉移的。
秦始皇不接受這個理論:他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天。
“天子”畢竟是兒子,不是老子,天的兒子要受制于上天,并不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他不做兒子,要做就做老子。
因此,秦代留下的碑文很少提到天,也很少提到“天命”。
一切都要由皇帝一人控制,隻有皇帝控制人,不能有什麼來控制皇帝。
秦始皇還有一個做法和後世的其他帝王不一樣,就是他不立皇後。
顯然,他認為,天下沒有任何女人能夠與自己地位平等。
所以秦始皇廢除了曆代都沿用的一個制度,叫“谥号制度”。
什麼叫“谥号”呢?就是君主死後,他的大臣們聚到一起,商量好給他一個蓋棺論定的稱号,來總結他的一生。
比如周平王的“平”字,晉文公的“文”字,都是谥号。
後世的漢武帝、隋炀帝,“武”字和“炀”字也都是谥号。
“武”就是指武功很厲害,“炀”是指不守禮法,衆叛親離。
因此谥号有好也有壞。
秦始皇把這個制度廢除了,為什麼呢?因為法家理論認為,人主獨尊,不可議論。
臣子不能議論君主,部下不能議論領導,不論好壞都不能評價,因為你沒有評價的資格。
所以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制度,是大逆不道的。
那麼,沒有了谥号怎麼辦呢?怎麼區分不同的皇帝呢?難道秦朝的皇帝都叫秦皇帝?别着急,嬴政有辦法,他說:“稱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意思是:我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帝”,接下來按數目依次類推,一世二世三世那樣傳下去,傳個一萬代,沒有問題。
從這一事實,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那種自信,想廢除什麼就廢除什麼,想開創什麼就開創什麼。
二 秦始皇為什麼如此自信呢?當然有他的理由。
秦始皇的一生,就是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
他登上皇位後,首先打倒了呂不韋,接着一個又一個消滅了六國。
然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每一樣都取得了成功。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
法家理論的核心,就是一切圍繞君主利益出發,因此皇帝的權力是沒有任何制約的。
過去,周天子以及各級諸侯的權力都是受制約的:受到天命的制約,受到下一級諸侯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