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子為什麼經常夢到周公

關燈
一 周秦之變的第二個變化,是人際關系和人的道德水平的變化。

     周制是一個小共同體時代,當時的封國并不大,也就幾千人或幾萬人,裡面再分封,每個人具體生活的小社會可能就幾百人,就像今天一個大村子那樣的規模。

     這樣的社會,誠信度往往比較高。

    為什麼呢?用秦晖先生的話來說,從“經濟人的理性”角度來考慮,在這樣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都有或遠或近的親戚關系,都“知根知底”。

    所有人都要長期地、反複地打交道,也就是所謂的“反複博弈”。

    人們當然不會選擇一錘子買賣,而是會将“誠信”作為處世的基本原則。

     這一點我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

    和城裡相比,那時候的農村人情味非常濃厚。

    一個人去另一家串門兒,如果遇到飯點兒,可以自然地上炕一起吃飯。

    誰家園子裡的豆角、黃瓜成熟了,也會很自然地送給旁邊結得比較晚的鄰居,大家從來不認為這需要客氣。

    那時候我母親在山村裡做小學老師,是“吃國庫糧”的,沒有菜地,我家門口早上經常會收到一籃子新鮮蔬菜,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是誰送的。

    在這樣的農村社會中,一個人“人性”好壞,也就是口碑怎麼樣,決定了他的地位和前途。

    而且農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誰輩分大,誰就可以坐到炕頭,誰就有話語權。

    甚至直到今天,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不管在外面發了多少财,回到村子裡,還是會露出淳厚的笑臉,見了長輩仍然要畢恭畢敬。

     所謂小共同體,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大村莊,民風自然很淳樸。

    所以儒家才得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結論。

     而變成了一個大共同體後,中國就從血緣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裡,人和人之間都是一次性博弈,就是“一錘子買賣”。

    舉個例子,開在小巷深處的小飯店的飯菜通常很可口,因為來吃的都是老主顧;但是火車站邊上的飯店就差勁多了,因為來吃的都是流動人口。

    因此在陌生人社會裡,人和人之間的欺詐行為越來越多,甚至親人之間也很冷漠。

    所以秦代建立之後,中國社會原有的那種脈脈溫情就逐漸消失了,變成了一個越來越冷冰冰的社會。

    賈誼說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語”,意思是秦人分完了家,兒子到爹家借個鋤頭,當爹的都不願意;母親到兒子這兒拿個掃帚用,兒媳婦叉着腰就破口大罵。

    整個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二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頭再講講儒家。

     孔子是古今中外最為特殊的一個思想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

    老子、墨子、韓非子,他們都各寫了一本書。

    隻有孔子一個字也沒寫過。

    《論語》不是他寫的,是他的弟子們寫的。

    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文筆不好,怕露怯嗎?不是。

    因為他的主張就是全面回到過去,因此不需要創新。

     西周之時,并沒有“儒家”這個詞。

    為什麼呢?因為儒家所主張的,其實在那個時代就是西周社會活生生的現實,是習以為常的具體生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西周的生活方式已經開始被抛棄,這時才出現了儒家。

    儒家其實沒有“學說”,它提倡的就是全面複古,恢複西周的一切。

    也因此,後世曆代儒生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回到“三代”,說白了其實就是回到西周。

     所以孔子說他“述而不作”。

    儒家已經有了系統化的經典,周代傳下來“五經”,因此不需要他勞神再去寫作。

    他需要做的,就是整理和傳授而已。

     所以,孔子并沒有創新,他風塵仆仆到處遊說,是希望當權者能按他的意圖來“從周”;他廣收門徒,四處講學,也是為讓更多的人能傳承“周公之道”,散播更多的文化火種。

    所以,儒家這一學派真正的始祖并不是孔子,而是周公。

    孔子自己也說,周公就是他心目中神一樣的存在,他經常夢到周公。

    [15]所以漢代儒生堅持認為,儒門的宗主是周公,周公才是“先聖”,是開創者。

    孔子不過是“先師”,是傳授者。

    [16]這個想法孔子如果得知,肯定會舉雙手贊同。

     三 孔子為什麼要回到過去呢?主要是他非常反感春秋戰國的時代變化,反感人心不古。

     雖然孔子活着的時候,秦國還沒有統一天下,但是随着各國間的戰争日趨激烈,周秦之變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