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影響深遠的周秦之變

關燈
一 秦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它取代了存在時間長達近800年的周朝。

    這就是“周秦之變”。

     我們一般用秦始皇統一六國,或者秦始皇建立大一統郡縣制度來講那段曆史,用“周秦之變”這個說法的不多。

     那麼我為什麼要用“周秦之變”呢?因為這四個字言簡意赅:“周”是指封建分封制度,“秦”是指大一統郡縣制度,“變”是指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時間節點,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國,和在此之後2000年的中國,存在本質性的不同。

     到底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要講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先分析一個故事。

     伍子胥是楚國人,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據說比孔子大8歲。

    他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國的國君楚平王給殺了,他為了報父親的仇,跑到了楚國的敵國吳國,帶領吳國的軍隊,把楚國給滅掉了。

    還把楚平王挖出來鞭屍。

    《史記·伍子胥列傳》載:“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這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複仇故事。

     伍子胥在中國文化裡當然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賢人。

    我們看先秦的史籍,比如《左傳》《國語》《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提到伍子胥時,都肯定他的光輝事迹,說他是“烈丈夫”。

    就連楚國後來的大詩人屈原也好幾次寫詩歌頌他,還表示“浮江淮以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适”,要投入大海,去追随伍子胥的靈魂。

     因為我們從小聽慣了這個故事,所以習之不察,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很奇怪。

    因為按照今天的價值标準,這伍子胥分明不是什麼好人:他是楚國人,父親被楚平王殺了。

    那是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不光不能反抗,還要繼續為國效忠。

    結果他叛國投敵,把自己的祖國給滅了。

    這顯然是大逆不道,這伍子胥應該是“楚奸”啊!後世嶽飛的情況就很類似,嶽飛和長子嶽雲都被宋高宗殺死了,死得很冤枉。

    嶽飛的另外三個兒子活下來了。

    這三個兒子如果和伍子胥一樣,去投奔金朝,幫助金朝滅了宋朝,然後把宋高宗的墳挖了,鞭屍三百,大家會歌頌他們嗎? 那麼,為什麼伍子胥這樣一個大楚奸,在先秦會受到肯定呢? 這個故事鮮明地反映出,周秦之變之前,和周秦之變之後,中國人的生存邏輯變了,評價标準也不一樣了。

     二 在周秦之變以前,中國社會秩序的最高原則是血緣原則:家大于國。

     周代的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周王把自己的親人分封到各地,他的親人又在自己的小國之内,再進行層層分封。

     這樣分封的結果是,周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族當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國家重要。

    所以當時人的價值标準是“父高于君”,父親比國王重要。

    郭店楚墓竹簡上記載,“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意思是說,為了父親,可以不管國王,但不能為了國王不管父親。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大意是說魯國有一個人去打仗,每次在前線都開小差,孔子就問為什麼,那個人說,我是獨生子,我如果戰死了,我父親就沒人養了啊。

    孔子一聽覺得這個人道德真高尚。

     這個故事當然是把儒家觀念推到了極緻,有點誇張,不過也确實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質。

    儒家認為,血緣是至高無上的,“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且給父親報仇,是絕對正确的,别管對方是國君還是什麼,因為“父高于君”。

     秦晖先生說,這些故事說明先秦社會是以家族為單位的。

    提倡“父高于君”,正是為了阻止國家權力向家族内部延伸。

    所謂“忠孝不能兩全”是後世的觀念,先秦人是沒有這個矛盾的。

     三 周秦之變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從小共同體變成大共同體。

     什麼叫小共同體?就是老子說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帝王世紀》說,夏商之際,天下1800方國,那麼按當時的總人口來看,每個方國平均人口不過1300人。

    宋鎮豪在《夏商社會生活史》中根據夏商之際古城址考古資料,推測當時的平均人口是1500人。

    周初天下也是一千多個方國,薛湧說:“一千多個國,大體都集中于狹小的中原地區,每國的人口平均也就是幾千人。

    ”[10]為什麼老死不相往來呢?因為各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