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百家争鳴當中,諸子百家一直在相互攻讦,而且罵得很厲害,比如孟子就攻擊墨子的思想是“禽獸”思想。
但是百家在思想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追求“大一統”。
所有的學派都呼籲趕快實現國家的重新統一,都認為天下沒有共主是不正常的,這會讓人心神不甯,必然導緻天下混亂,戰争連綿,民不聊生。
孟子征引孔子的說法:“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孟子·萬章上》)面對“天下惡乎定”這個問題,孟子說“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唯一的途徑是統一天下。
墨子則主張建立一個絕對君主專制的大一統國家。
他的政治夢想是“尚同”(《墨子·尚同》),建立一個層級鮮明、紀律嚴厲、絕對整齊劃一、消滅個性和多樣性的社會。
這樣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使國家富強安定。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一”,統一會解決一切問題。
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三十九章》) 法家則是對大一統政治制度貢獻最多的一個思想流派。
韓非子認為“一栖兩雄”“一家二貴”“夫妻持政”(《韓非子·揚權》)是禍亂的原因。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臘時代的思想家卻紛紛反對統一。
希臘在曆史上一直沒能統一。
希臘版圖由無數個小小的碎片構成,那些林立的城邦在數世紀中一直動蕩不安,這種形勢和春秋戰國十分相似。
不過,希臘人對“統一”從來沒有熱衷過。
希臘人極為推崇城邦獨立自治制度,小國寡民的城邦,是他們所能夠想象的唯一的國家形式。
為了抵禦共同的敵人,希臘的曆史上出現過微弱的聯合呼聲,不過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統一卻從未使他們動心。
亞裡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時指出,“城邦的本質就是許多分子的集合”,倘若過分“劃一”,就是“城邦本質的消亡”。
希臘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狀态,因為在他們看來,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
城邦領土的過度擴張,便意味着公民集團的擴大,意味着公民與國家間關系的疏遠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喪失,這正是希臘人反對政治統一的根本原因。
二 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思想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地理環境不同。
與中國的總體環境相似,上古時代的黃河中下遊一帶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當中。
往北,是無法耕種的草原;往南,是難以開墾的森林;往東,是無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則是不利農耕的高原。
隻有中原,是一馬平川的黃土。
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之中,人們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資源有限的觀念。
中國的農業文明非常早熟,人口增長得也很快,新石器時代後期,各個文明區就已經開始了對土地、水源這些資源的争奪。
我們翻開司馬遷厚厚的《史記》,出現的第一個人物是誰呢?就是黃帝。
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中華民族的曆史,是從黃帝時期開始叙述的。
司馬遷認為,自從神農發明了農業之後,人們才走出蒙昧。
不過,由于天下沒有共主,“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各個部落成天打仗,天下一片大亂,百姓生活動蕩不安。
司馬遷的這個說法是有考古學的依據的。
考古發現,從史前的仰韶時代到邦國林立的龍山時代,戰争連綿不絕,規模宏大。
這一時期,先民墓地中無頭墓、無屍墓、身首分離墓,以及身帶刀傷、箭傷的屍體大量出現。
大量的防禦性城池也是在這一時期首次出現。
這其實就是《史記》開篇所說的“諸侯相侵伐”與“暴虐百姓”。
這個時候,黃帝出現了,成為自己部落的領袖。
當時有一個很強大的部落叫炎帝部落,憑仗自己武力出衆,欲征服其他部落。
那些部落不服,都投靠到黃帝部落以求保護。
于是黃帝整軍備戰,與炎帝大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炎帝戰敗,俯首稱臣,遂與黃帝組成炎黃部落聯合體。
炎黃部落聯合到一起後,實力更加強大,就開始征讨其他不服者。
黃帝發現南方的九黎族桀骜不馴,于是聯合炎帝,共同征服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
這場戰争發生在涿鹿之野。
相傳這場惡戰規模巨大,慘烈異常,以緻“流血百裡”,“血流漂杵”,最後殺得“九隅無遺”。
縱觀黃帝的一生,就是戰鬥和征服的一生。
隻要有不服從自己的部族,黃帝就要領兵征伐。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黃帝一輩子都在領兵打仗。
在兩次大勝之後,黃帝又先後征服了東方的太臯,西方的少昊,北方的颛顼,樹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通過武力确立了自己的最高領袖地位。
“諸侯鹹尊
但是百家在思想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追求“大一統”。
所有的學派都呼籲趕快實現國家的重新統一,都認為天下沒有共主是不正常的,這會讓人心神不甯,必然導緻天下混亂,戰争連綿,民不聊生。
孟子征引孔子的說法:“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孟子·萬章上》)面對“天下惡乎定”這個問題,孟子說“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唯一的途徑是統一天下。
墨子則主張建立一個絕對君主專制的大一統國家。
他的政治夢想是“尚同”(《墨子·尚同》),建立一個層級鮮明、紀律嚴厲、絕對整齊劃一、消滅個性和多樣性的社會。
這樣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使國家富強安定。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一”,統一會解決一切問題。
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三十九章》) 法家則是對大一統政治制度貢獻最多的一個思想流派。
韓非子認為“一栖兩雄”“一家二貴”“夫妻持政”(《韓非子·揚權》)是禍亂的原因。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臘時代的思想家卻紛紛反對統一。
希臘在曆史上一直沒能統一。
希臘版圖由無數個小小的碎片構成,那些林立的城邦在數世紀中一直動蕩不安,這種形勢和春秋戰國十分相似。
不過,希臘人對“統一”從來沒有熱衷過。
希臘人極為推崇城邦獨立自治制度,小國寡民的城邦,是他們所能夠想象的唯一的國家形式。
為了抵禦共同的敵人,希臘的曆史上出現過微弱的聯合呼聲,不過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統一卻從未使他們動心。
亞裡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時指出,“城邦的本質就是許多分子的集合”,倘若過分“劃一”,就是“城邦本質的消亡”。
希臘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狀态,因為在他們看來,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
城邦領土的過度擴張,便意味着公民集團的擴大,意味着公民與國家間關系的疏遠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喪失,這正是希臘人反對政治統一的根本原因。
二 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思想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地理環境不同。
與中國的總體環境相似,上古時代的黃河中下遊一帶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當中。
往北,是無法耕種的草原;往南,是難以開墾的森林;往東,是無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則是不利農耕的高原。
隻有中原,是一馬平川的黃土。
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之中,人們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資源有限的觀念。
中國的農業文明非常早熟,人口增長得也很快,新石器時代後期,各個文明區就已經開始了對土地、水源這些資源的争奪。
我們翻開司馬遷厚厚的《史記》,出現的第一個人物是誰呢?就是黃帝。
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中華民族的曆史,是從黃帝時期開始叙述的。
司馬遷認為,自從神農發明了農業之後,人們才走出蒙昧。
不過,由于天下沒有共主,“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各個部落成天打仗,天下一片大亂,百姓生活動蕩不安。
司馬遷的這個說法是有考古學的依據的。
考古發現,從史前的仰韶時代到邦國林立的龍山時代,戰争連綿不絕,規模宏大。
這一時期,先民墓地中無頭墓、無屍墓、身首分離墓,以及身帶刀傷、箭傷的屍體大量出現。
大量的防禦性城池也是在這一時期首次出現。
這其實就是《史記》開篇所說的“諸侯相侵伐”與“暴虐百姓”。
這個時候,黃帝出現了,成為自己部落的領袖。
當時有一個很強大的部落叫炎帝部落,憑仗自己武力出衆,欲征服其他部落。
那些部落不服,都投靠到黃帝部落以求保護。
于是黃帝整軍備戰,與炎帝大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炎帝戰敗,俯首稱臣,遂與黃帝組成炎黃部落聯合體。
炎黃部落聯合到一起後,實力更加強大,就開始征讨其他不服者。
黃帝發現南方的九黎族桀骜不馴,于是聯合炎帝,共同征服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
這場戰争發生在涿鹿之野。
相傳這場惡戰規模巨大,慘烈異常,以緻“流血百裡”,“血流漂杵”,最後殺得“九隅無遺”。
縱觀黃帝的一生,就是戰鬥和征服的一生。
隻要有不服從自己的部族,黃帝就要領兵征伐。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黃帝一輩子都在領兵打仗。
在兩次大勝之後,黃帝又先後征服了東方的太臯,西方的少昊,北方的颛顼,樹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通過武力确立了自己的最高領袖地位。
“諸侯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