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

關燈
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即使在平定天下之後,黃帝仍然保持着一位征伐者的警惕,“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身邊總是帶着巨大的扈從部隊,以保衛自己的安全。

     戰争的結果是一部分部落被消滅,更多的部落選擇臣服。

    通過戰争,黃帝把原來各自為政、混戰累世的衆部落變成了一個以黃帝部落為首的部落聯合體。

    中華民族的雛形由此形成。

     我們讀《史記》的《五帝本紀》,能有些什麼啟發呢? 第一,黃帝是以統一華夏的豐功偉績而被載入史冊的,也就是說,他是秦始皇之前統一中華的第一人。

    他的最大成就是實現了統一。

     第二,中華民族追求統一的心理,起源是非常早的。

    《五帝本紀》告訴我們,分裂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戰争和痛苦,隻有統一能帶來和平與發展。

     第三,《五帝本紀》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一部武力之下出政權的曆史。

    《史記》告訴我們,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炎黃大戰”。

    中華民族的兩大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是“職業軍人”。

    中國曆史上的這個“第一次統一”,和中國曆史上以後的曆次統一,都是靠武力完成的。

    “槍杆子裡出政權”這個規律,從黃帝時期就已經确立了。

     三 讀到這兒,你也許會問,你說黃帝靠武力奪取資源和領地,難道那個時代不都是如此嗎?那個時代,世界各地都存在原始部落,這些部落不都是靠戰争慢慢聯合起來的嗎? 還真不是這樣。

     與中國不同的是,希臘原始部落間雖然也經常發生沖突,卻沒有演變出中國從黃帝到堯舜禹時期“諸侯相侵伐”的規模巨大的統一戰争。

    他們之間偶爾發生戰争,但是大部分時期是和平的。

     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環境不同。

    希臘内部多山,崎岖的山路阻擋了人們建立大一統政權的雄心。

    希臘海岸線漫長,面對資源貧乏的困境,希臘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眼光投向大海,泛舟出海,尋找更适合居住的肥沃土地,或者興起利潤豐厚的航海貿易,而不是向山嶺那邊的另一個部落發動戰争。

     即使有戰争,在開放的環境下,結果也遠不如東方式戰争那樣令人絕望。

     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的文化的特點是資源有限,因此鬥争都是内鬥。

    中國上古時代的生存戰争,比之世界其他很多地方要激烈和持久,因為在封閉環境下,為了捍衛自己的基本生存資源,每一方都沒有退路。

     而在希臘,失敗的一方會逃往海外,很難形成征服與屈服的專制關系。

    “希臘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與地理因素密切相關,海上文明的特點是它交通流動的方便性,不同政見者可以通過海上逃跑,獨裁專制者無法實現他對不同政見者的消滅。

    ”因此,希臘文明流傳着“海上逃亡之門”說。

    所以,“希臘混合型的海上文明具有内陸文明難以追比的政治寬容性、契約共享性與文化流動性”。

     所以希臘人的思維邏輯和中國人是不同的。

    中國人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

    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

    人和人之間必須分出你大我小來,才能建立秩序。

    而古希臘人偏要出兩個太陽給我們看。

    比如斯巴達就設有并列的兩個國王,雅典的政權結構更為複雜,由9名執政官輪流執政。

     崇尚一元與崇尚多元,從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東西文明的本質區别之一。

     四 我們知識結構中的春秋時代是生機勃勃、絢麗多彩的,春秋時代的人們思想解放,智慧勃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大的學派。

     可是,身處曆史當中的人的感受與我們完全不同。

    翻遍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所有文章典籍,很難見到當時的人對那個時代的贊語。

    相反,觸目皆是哀歎、抱怨和詛咒,說那是一個“昏亂”“殺人”“甲兵”“盜賊”“食稅”“民饑”的末世。

    因為在分裂狀态下,連綿不停的戰争給普通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動蕩的政治讓上層社會也沒有安全感。

    從西周滅亡那一天起,中國人迫切地呼喚,希望出現一個新的更有力的權威來取代周王朝的統治,以恢複天下秩序,讓人民重新安居樂業。

     因此,中國的統一不是某一個人靈機一動的設想,它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意志的結果。

    正是在這個民族集體意志的驅動下,春秋以降,諸國之間開始了長達五百餘年的不間斷戰争。

    每個國家都極力擴張自己的地盤,吞并别的國家,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即使沒有秦國,中國也不可能像歐洲那樣一直分裂下去。

    無論如何,統一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被扭轉的,也早晚會有别的國家取代秦國的位置,完成統一的大業。

    當然,如果是其他國家比如楚國統一天下,中國文化的面貌與後來也許會相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