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國崛起的秘密

關燈
一 秦國是一個蠻夷化程度很深的國家。

    從西周時代起,中原的諸侯國就認為秦國是蠻夷之邦,認為它是異類,稱之為“秦夷”,說它是“戎狄”。

    秦“辟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列國開會的時候都不叫上秦國。

     确實,秦國在很多地方和中原諸侯國不一樣。

    首先是它沒文化,李斯所謂“士不産于秦”,荀子說秦國“無儒”,沒有深厚的禮樂文化傳統。

    所以秦國的人才包括商鞅、韓非、李斯都是從外面招聘來的,沒有本國培養出來的;其次,秦國不實行嫡長繼承制,沒有嚴格的宗法制,“擇勇猛者而立之”(《春秋公羊傳·昭公五年》),老百姓生活當中“父子無别,同室而居”(《史記·商君列傳》)。

    所以這确實是一個沒啥文化的落後地方。

     秦國的發展曲線是春秋列國中最為特别的。

    其他國家的發展史都是一個逐漸中原化的過程,比如楚國,雖然一開始也是蠻夷,但是後來不懈地吸收中原文化,成功地成為一個禮樂之邦,文化非常發達,甚至變得比中原國家還講究。

     但是秦國的發展路線與楚國相反,秦國在一開始也曾經努力中原化,但是中間因為一次偶然事件掉了頭。

     秦穆公時,西戎的使者由餘前來拜訪,兩人之間發生了一次對話。

     秦穆公問:“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中原國家有詩書禮樂,現在尚且亂成一鍋粥,你們西戎沒有什麼文化,治理起來是不是更難啊? 由餘本是晉人之後,因為投身于西戎而被重用,因此,他非常熟悉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區别。

    由餘笑着回答道:“此乃中國所以亂也。

    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

    及其後世,日以驕淫。

    阻法度之威,以責督于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滅宗,皆以此類也。

    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 在由餘看來,詩書禮樂,正是中原國家混亂的原因。

    因為中原文化發展的規律是國家富強後統治者必然驕奢淫逸,下層則以禮義的标準來要求上層,導緻國家上層和下層分裂,造成内亂。

    而草原民族文化則不然。

    草原地區物質文化不發達,貧富差距也不大,他們沒有民主觀念,沒有權利意識,能吃苦,以絕對服從為天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上下一心,都很團結。

     這一席話說得秦穆公如夢初醒,深以由餘為賢,遂聘由餘為賓客。

    從此之後,秦國的立國戰略發生根本性變化,它不再緻力于向中原發展,而是向戎狄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

     吞并了大量羌戎人口,大力吸收戎狄文化之後,秦國的文化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考古發現秦文化中的屈肢葬、土洞墓、繭形壺、鏟形袋足鬲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原其他國家沒有,但是西北一些少數民族卻有。

    [6] 這種吸收是有意識的行為,是為了競争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西北少數民族的強兵良馬成為秦軍隊的有生力量;與西戎的融合,給秦人的軀體注入更多粗犷和野蠻,決定了秦人狼一樣的性格。

     因此,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是最獨特的。

    秦國百姓和遊牧民族一樣,停留在“淳樸忠厚”的半野蠻狀态。

    與中原散漫的農業文明比,秦國文化具有紀律嚴明、上下一緻的軍事化作風:“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将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是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

    正在中原國家漸漸廢止殉人的野蠻風俗的時候,秦國卻變本加厲。

    考古發現,秦武公死時(前678年),殉葬者66人;秦穆公死時(前621年),殉葬者居然多達177人,創了曆史之最。

     戰國七雄中,秦國也是最功利的,隻求物質利益,不重精神價值。

    秦國文化的簡單直接,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出: 秦國宣太後執政期間,韓國曾向秦求救。

    宣太後在朝堂上對韓國使者大談性生活:“我從前服侍先王時,先王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我很難受;先王把身子壓在我身上,我卻很愉悅。

    為什麼呢?因為承寵交歡,我嘗到了甜頭。

    韓向秦求救,要拿什麼讓秦不覺得沉重,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