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關燈
小
中
大
代傳下來的大部分詩書都被毀掉了,隻有秦朝官方保留了一個小型圖書館,收藏了一些秦代的曆史書。
可惜7年之後,項羽攻入鹹陽,又放了一把火,秦帝國的官方圖書館也化為灰燼。
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積累了幾千年的很多寶貴文化遺産,被永遠毀滅了。
我們今天還能讀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幸存下來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部分被永遠消滅了。
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這才放下心來。
現在,大秦帝國的硬件和軟件都更新升級了,已經固若金湯,看不到任何威脅了。
他的帝國,傳之萬世,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秦始皇萬萬不會想到,他死後不過3年,這個帝國就滅亡了。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從出現到滅亡,不過15年。
這個結果秦始皇絕對想不到,更不知道為什麼。
三 秦朝滅亡的原因,和後來曆代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權力系統對民衆的過度榨取。
我們說過,秦國的成功,是因為能夠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之後,這套汲取體系仍然在高速運轉,甚至更高速地運轉。
因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修“馳道”、拆險阻、修長城、平百越、伐匈奴,每一件事都是要花錢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有一個愛好:喜歡搞大的工程項目,搞城市規劃建設,修宏偉的建築。
他每滅一國,就要把這個國家首都的宮殿繪下圖紙,在鹹陽邊上照樣複制一座。
因此,他修的宮殿非常多,“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一共七百多座。
秦始皇修的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自己的墳墓,著名的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餘萬人。
所以大秦帝國的老百姓,賦稅痛苦指數是空前的高。
董仲舒說,秦代的田賦數量是以前的20倍。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勞役,就是要為國家無償地勞動。
秦朝規定,每個老百姓,每年都要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給國家無償勞動。
而且勞動紀律極為嚴格,勞動條件極差。
所以當時被押赴北邊邊疆當勞工的,死亡率達60%~70%。
征伐南越的路上因為不服水土,死的人更多。
當時有記載,有的人走到半路,實在是不堪虐待,幹脆就在路邊的樹上吊死了。
葛劍雄先生說,如果長期和短期服役都算的話,“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一度高達2000萬,即總人口的50%”[2]。
所以秦朝百姓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在秦朝造反的機會成本低。
造反成功的概率雖然低,但仍然比你老老實實當順民活下去的概率高。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算過機會成本。
這倆人是河南人,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附近)去服役。
路上恰遇天下大雨,而且連續下了很多天,道路不通,走不了,他們估計走到漁陽,肯定已經超過規定的期限。
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是該殺頭的。
所以陳勝、吳廣就算了一下:“如今我們繼續按規定去服役也是死,逃走也是死,起義幹一番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什麼不幹一番事業?萬一成功了還能活下來,而且還會活得很好。
”确實,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造反,失去的隻是鎖鍊,得到的可能是整個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就是必然的了。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還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各地起義軍對官員都十分仇恨。
他們最恨的不是我們想象的各地地主和富豪,而是壓榨他們的酷吏。
說實在的,秦朝的忠臣,無一例外都得是酷吏。
因為如果不是酷吏,就執行不了那些殘酷的法律。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百姓都紛紛響應,起來殺掉本地的官員。
用武臣的話說,便是“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所有的地方官,一律被幹掉。
因為秦朝就是通過這套官僚系統汲取民間資源的。
所以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個特點,“有叛民無叛吏”,即沒有一個官員參加造反。
這形成了官與民兩個界線分明的群體,因為官員已經完全站到民衆的對立面,成為民衆的仇人,即使想加入起義也沒人接受。
所以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敗,是這套制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緻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衆的承受力。
可惜7年之後,項羽攻入鹹陽,又放了一把火,秦帝國的官方圖書館也化為灰燼。
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積累了幾千年的很多寶貴文化遺産,被永遠毀滅了。
我們今天還能讀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幸存下來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部分被永遠消滅了。
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這才放下心來。
現在,大秦帝國的硬件和軟件都更新升級了,已經固若金湯,看不到任何威脅了。
他的帝國,傳之萬世,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秦始皇萬萬不會想到,他死後不過3年,這個帝國就滅亡了。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從出現到滅亡,不過15年。
這個結果秦始皇絕對想不到,更不知道為什麼。
三 秦朝滅亡的原因,和後來曆代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權力系統對民衆的過度榨取。
我們說過,秦國的成功,是因為能夠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之後,這套汲取體系仍然在高速運轉,甚至更高速地運轉。
因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修“馳道”、拆險阻、修長城、平百越、伐匈奴,每一件事都是要花錢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有一個愛好:喜歡搞大的工程項目,搞城市規劃建設,修宏偉的建築。
他每滅一國,就要把這個國家首都的宮殿繪下圖紙,在鹹陽邊上照樣複制一座。
因此,他修的宮殿非常多,“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一共七百多座。
秦始皇修的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自己的墳墓,著名的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餘萬人。
所以大秦帝國的老百姓,賦稅痛苦指數是空前的高。
董仲舒說,秦代的田賦數量是以前的20倍。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勞役,就是要為國家無償地勞動。
秦朝規定,每個老百姓,每年都要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給國家無償勞動。
而且勞動紀律極為嚴格,勞動條件極差。
所以當時被押赴北邊邊疆當勞工的,死亡率達60%~70%。
征伐南越的路上因為不服水土,死的人更多。
當時有記載,有的人走到半路,實在是不堪虐待,幹脆就在路邊的樹上吊死了。
葛劍雄先生說,如果長期和短期服役都算的話,“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一度高達2000萬,即總人口的50%”[2]。
所以秦朝百姓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在秦朝造反的機會成本低。
造反成功的概率雖然低,但仍然比你老老實實當順民活下去的概率高。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算過機會成本。
這倆人是河南人,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附近)去服役。
路上恰遇天下大雨,而且連續下了很多天,道路不通,走不了,他們估計走到漁陽,肯定已經超過規定的期限。
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是該殺頭的。
所以陳勝、吳廣就算了一下:“如今我們繼續按規定去服役也是死,逃走也是死,起義幹一番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什麼不幹一番事業?萬一成功了還能活下來,而且還會活得很好。
”确實,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造反,失去的隻是鎖鍊,得到的可能是整個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就是必然的了。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還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各地起義軍對官員都十分仇恨。
他們最恨的不是我們想象的各地地主和富豪,而是壓榨他們的酷吏。
說實在的,秦朝的忠臣,無一例外都得是酷吏。
因為如果不是酷吏,就執行不了那些殘酷的法律。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百姓都紛紛響應,起來殺掉本地的官員。
用武臣的話說,便是“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所有的地方官,一律被幹掉。
因為秦朝就是通過這套官僚系統汲取民間資源的。
所以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個特點,“有叛民無叛吏”,即沒有一個官員參加造反。
這形成了官與民兩個界線分明的群體,因為官員已經完全站到民衆的對立面,成為民衆的仇人,即使想加入起義也沒人接受。
所以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敗,是這套制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緻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衆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