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國史就是變法史
關燈
小
中
大
礎是“人性善”。
因為大家都出身于同一個家族,或者存在親戚關系,所以相互之間提倡體諒包容,“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
而法家學派的理論基礎是“人性惡”。
在人欲橫流、生死存亡之秋的戰國時代,“溫良恭儉讓”已經落伍了,沒用了,人們必須放下溫情,準備戰鬥。
因此法家的思想就是通過變法摧毀以禮樂文明為代表的貴族制度,建立一套全新的統治方式,強化集權,擴大軍隊,提高戰鬥力,保證國家生存下去。
為什麼要強化集權呢?因為當時各諸侯國的政治通常都是比較混亂的。
我在前面說過,周代的分封制在過了幾代之後因為血緣聯系弱化了,諸侯就不聽天子的了,而各諸侯國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
諸侯也都是把領地分給自己的親人,讓他們當卿大夫。
過了幾代,這些卿大夫也不聽諸侯的了。
甚至諸侯的陪臣居然也敢使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儀仗,令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典型的是三家分晉,幾個卿大夫幹脆合夥瓜分了這個國家,把一個晉國分成了韓、趙、魏三國。
一旦内部分裂,對外當然就失去了抵抗力。
所以,君主首先要打擊貴族勢力,統一指揮,提高國家戰鬥能力。
接着,要擴大軍隊。
國家要想不被吞并,就要有強大的武裝。
要擴大軍隊,最關鍵的是什麼?是錢。
戰争是最能消耗資源的。
因此需要提高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汲取能力,換句話說,要從民衆身上獲得更多的錢,征到更多的兵。
鐵器普及之後,井田制就瓦解了,為什麼呢?因為農民用鐵器,在很短的時間内就把原來用木器、石器種一年的公地種完了。
種完公地之後還有大把時間,于是就自己開荒——春秋末期,土地還大量荒着。
開了荒,打了糧食,不用交公,可以歸自己。
這樣,大家都忙着開荒,原來那點份地就可種可不種了。
井田制就瓦解了,國君和貴族能收上來的糧食就更少了。
所以魯國最早搞了一次改革,叫“初稅畝”。
按字面解釋,就是第一次開始按畝納稅。
也就是說,不管老百姓手裡是公田還是私田,都要交稅。
原來隻有公田要交稅,現在自己開荒的地也需要交稅,這樣,國君的稅收就大幅增加了。
這一制度于公元前594年自魯國開始,後來楚國、鄭國、晉國等國家也陸續跟進。
這是國家汲取能力的第一次大幅增強。
國家力量的第二次增強,則是分封制演變成郡縣制。
郡縣制是楚國發明的。
楚國原來是南方的一個蠻夷之國,不太懂中原國家的規矩。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打下一塊新的土地,都要新封一個貴族。
楚王不這樣做,他把這塊新的土地叫作“縣”,就是“懸着”的意思,意指懸在邊疆的一塊土地。
楚王派自己的一個仆人去管理這塊土地,收的稅直接歸楚王所有。
這樣的縣越來越多,楚王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越來越多了。
這就是郡縣制的雛形。
制度創新往往是在楚國這樣的邊緣國家完成的。
分封制相當于地方自治,國君想直接從各地貴族手裡征發百姓、征收賦役,會遇到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很不容易。
但分封制變成郡縣制後,國家取得了對老百姓的最終控制權,無論征稅還是發兵,都由國君說了算,貴族不再有發言權。
于是,各國紛紛效仿,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郡縣制,這就是戰國變法的基本邏輯,其實也是一千多年後中世紀後西方各國建立中央集權、形成近代民族國家的邏輯。
如果說“争霸”是春秋時代的主題,那麼“變法”就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進入戰國之後,各國争先恐後開始變法。
管仲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在齊國舉起改革大旗。
不久,李悝在魏國又興起改革大潮。
楚國的吳起變法是戰國時代又一次著名的變法。
可以說,一部戰國史就是一部變法史。
每一次變法,都會催生一個強國;每一次變法,都會引起周圍國家的仿效。
在各國的變法中,最成功、最徹底的是秦國的變法。
因為大家都出身于同一個家族,或者存在親戚關系,所以相互之間提倡體諒包容,“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
而法家學派的理論基礎是“人性惡”。
在人欲橫流、生死存亡之秋的戰國時代,“溫良恭儉讓”已經落伍了,沒用了,人們必須放下溫情,準備戰鬥。
因此法家的思想就是通過變法摧毀以禮樂文明為代表的貴族制度,建立一套全新的統治方式,強化集權,擴大軍隊,提高戰鬥力,保證國家生存下去。
為什麼要強化集權呢?因為當時各諸侯國的政治通常都是比較混亂的。
我在前面說過,周代的分封制在過了幾代之後因為血緣聯系弱化了,諸侯就不聽天子的了,而各諸侯國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
諸侯也都是把領地分給自己的親人,讓他們當卿大夫。
過了幾代,這些卿大夫也不聽諸侯的了。
甚至諸侯的陪臣居然也敢使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儀仗,令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典型的是三家分晉,幾個卿大夫幹脆合夥瓜分了這個國家,把一個晉國分成了韓、趙、魏三國。
一旦内部分裂,對外當然就失去了抵抗力。
所以,君主首先要打擊貴族勢力,統一指揮,提高國家戰鬥能力。
接着,要擴大軍隊。
國家要想不被吞并,就要有強大的武裝。
要擴大軍隊,最關鍵的是什麼?是錢。
戰争是最能消耗資源的。
因此需要提高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汲取能力,換句話說,要從民衆身上獲得更多的錢,征到更多的兵。
鐵器普及之後,井田制就瓦解了,為什麼呢?因為農民用鐵器,在很短的時間内就把原來用木器、石器種一年的公地種完了。
種完公地之後還有大把時間,于是就自己開荒——春秋末期,土地還大量荒着。
開了荒,打了糧食,不用交公,可以歸自己。
這樣,大家都忙着開荒,原來那點份地就可種可不種了。
井田制就瓦解了,國君和貴族能收上來的糧食就更少了。
所以魯國最早搞了一次改革,叫“初稅畝”。
按字面解釋,就是第一次開始按畝納稅。
也就是說,不管老百姓手裡是公田還是私田,都要交稅。
原來隻有公田要交稅,現在自己開荒的地也需要交稅,這樣,國君的稅收就大幅增加了。
這一制度于公元前594年自魯國開始,後來楚國、鄭國、晉國等國家也陸續跟進。
這是國家汲取能力的第一次大幅增強。
國家力量的第二次增強,則是分封制演變成郡縣制。
郡縣制是楚國發明的。
楚國原來是南方的一個蠻夷之國,不太懂中原國家的規矩。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打下一塊新的土地,都要新封一個貴族。
楚王不這樣做,他把這塊新的土地叫作“縣”,就是“懸着”的意思,意指懸在邊疆的一塊土地。
楚王派自己的一個仆人去管理這塊土地,收的稅直接歸楚王所有。
這樣的縣越來越多,楚王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越來越多了。
這就是郡縣制的雛形。
制度創新往往是在楚國這樣的邊緣國家完成的。
分封制相當于地方自治,國君想直接從各地貴族手裡征發百姓、征收賦役,會遇到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很不容易。
但分封制變成郡縣制後,國家取得了對老百姓的最終控制權,無論征稅還是發兵,都由國君說了算,貴族不再有發言權。
于是,各國紛紛效仿,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郡縣制,這就是戰國變法的基本邏輯,其實也是一千多年後中世紀後西方各國建立中央集權、形成近代民族國家的邏輯。
如果說“争霸”是春秋時代的主題,那麼“變法”就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進入戰國之後,各國争先恐後開始變法。
管仲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在齊國舉起改革大旗。
不久,李悝在魏國又興起改革大潮。
楚國的吳起變法是戰國時代又一次著名的變法。
可以說,一部戰國史就是一部變法史。
每一次變法,都會催生一個強國;每一次變法,都會引起周圍國家的仿效。
在各國的變法中,最成功、最徹底的是秦國的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