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國史就是變法史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們經常把春秋和戰國連稱,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注意到春秋與戰國之間本質性的差别。
戰國時代戰争的激烈程度和殘酷程度都遠超過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戰争都是貴族的遊戲,以榮譽為目标,戰争規則明确,風度翩翩。
因此,春秋時代被滅掉的都是大國身邊微不足道的小國,從來沒有哪個大國吞掉另一個大國。
比如,鄭國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被攻打了近100次,卻始終沒有被楚、晉任何一方吞并。
而戰國時代,戰争卻是功利的,目的是直接消滅對方的國家,掠奪對方的人口。
越國吞并吳國,開創了一個大國吃掉另一個大國的不幸先例,在那之後,滅國戰争愈演愈烈,直至秦滅六國。
春秋時代的貴族活得從容而優雅,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和關塞并不用遣重兵把守,因為人們不會不宣而戰。
而到了戰國時代,各國防範森嚴,日日枕戈待旦,“不擇手段”成了戰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戰争規則是“師不伐喪”,如果一個國家出兵時遇到對方國君去世,就要主動退兵。
然而從春秋後期開始,特别是到了戰國時代,對方國君去世之時卻成了己方出兵的最佳時機。
因此,戰國時代戰争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也是春秋時代無法比拟的。
春秋時代的戰争規模通常很小,“未有殺人累萬者”,戰争通常會在一天之内結束,很少有超過三天的大戰。
而在戰國時代,戰争曠日持久,十分慘烈,“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公元前293年,白起大敗韓魏聯軍,史載被秦軍斬首者達24萬。
而據文獻統計,秦國在統一戰争中一共屠殺了超過150萬的他國士兵。
二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鐵器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才得到普及。
青銅時代形成的國家規模比較小,因為青銅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生産力。
我們說過,青銅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來做禮器和兵器,農業工具大部分還是木頭和石頭做的,所以糧食産量不高。
但是鐵器出現就不同了。
在曆史上,鐵的出現是一件大事。
鐵器價格便宜,同時相比于木犁,能更輕松地耕種土地。
鐵器的使用使越來越多的森林得到開墾,糧食産量大幅增加。
我們知道,在鐵器普及之前,春秋時代的各國并不是連在一起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與國之間沒有邊界。
西方漢學家吉德炜說,商代的國家結構如同瑞士幹酪,裡面充滿了空洞。
周王分封諸侯,隻是派自己的兄弟子侄到一片荒蠻的大地上建立一個又一個殖民點而已。
所以西周初期的一千多個方國,其實“領土就好似一個擁有超過1700個周朝堡壘、要塞和據點的群島,其周圍就是由潛在的村民和異族部落組成的汪洋大海”[1]。
春秋時代以前的諸侯國,是一個一個點,而不是一片一片的,點和點之間是荒野,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所以叫“華夷雜處”。
當時的遊牧民族,并非隻生活在中原王朝的北邊,很多生活在中原各諸侯國之間的荒野上。
舉個例子,宋國和鄭國之間有隙地六邑,相當于今天三個縣的面積,整整600年,這片土地一直是沒人要的。
總之,春秋以前,中國大部分國土是沒開發的,開發的隻占一小部分。
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出現統一國家的壓力。
但是,鐵器普及後,糧食産量翻了一番,“若西周的畝産為每畝1石,則戰國畝産(以每畝2石計)增加了100%”[2],人口也迅速地爆炸式增長,荒野都被開辟,各國的疆界這時也開始連接,國土的争奪越來越激烈,一個統一的國家也就呼之欲出。
三 在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春秋時代,人們可以活得很優雅,而到了冷酷的戰國時代,人們必須活得精确且無情,才能在異常激烈的競争中幸存下來。
因此,法家學派誕生了。
這是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周代禮樂文明的基
戰國時代戰争的激烈程度和殘酷程度都遠超過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戰争都是貴族的遊戲,以榮譽為目标,戰争規則明确,風度翩翩。
因此,春秋時代被滅掉的都是大國身邊微不足道的小國,從來沒有哪個大國吞掉另一個大國。
比如,鄭國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被攻打了近100次,卻始終沒有被楚、晉任何一方吞并。
而戰國時代,戰争卻是功利的,目的是直接消滅對方的國家,掠奪對方的人口。
越國吞并吳國,開創了一個大國吃掉另一個大國的不幸先例,在那之後,滅國戰争愈演愈烈,直至秦滅六國。
春秋時代的貴族活得從容而優雅,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和關塞并不用遣重兵把守,因為人們不會不宣而戰。
而到了戰國時代,各國防範森嚴,日日枕戈待旦,“不擇手段”成了戰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戰争規則是“師不伐喪”,如果一個國家出兵時遇到對方國君去世,就要主動退兵。
然而從春秋後期開始,特别是到了戰國時代,對方國君去世之時卻成了己方出兵的最佳時機。
因此,戰國時代戰争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也是春秋時代無法比拟的。
春秋時代的戰争規模通常很小,“未有殺人累萬者”,戰争通常會在一天之内結束,很少有超過三天的大戰。
而在戰國時代,戰争曠日持久,十分慘烈,“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公元前293年,白起大敗韓魏聯軍,史載被秦軍斬首者達24萬。
而據文獻統計,秦國在統一戰争中一共屠殺了超過150萬的他國士兵。
二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鐵器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才得到普及。
青銅時代形成的國家規模比較小,因為青銅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生産力。
我們說過,青銅器很珍貴,所以主要用來做禮器和兵器,農業工具大部分還是木頭和石頭做的,所以糧食産量不高。
但是鐵器出現就不同了。
在曆史上,鐵的出現是一件大事。
鐵器價格便宜,同時相比于木犁,能更輕松地耕種土地。
鐵器的使用使越來越多的森林得到開墾,糧食産量大幅增加。
我們知道,在鐵器普及之前,春秋時代的各國并不是連在一起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與國之間沒有邊界。
西方漢學家吉德炜說,商代的國家結構如同瑞士幹酪,裡面充滿了空洞。
周王分封諸侯,隻是派自己的兄弟子侄到一片荒蠻的大地上建立一個又一個殖民點而已。
所以西周初期的一千多個方國,其實“領土就好似一個擁有超過1700個周朝堡壘、要塞和據點的群島,其周圍就是由潛在的村民和異族部落組成的汪洋大海”[1]。
春秋時代以前的諸侯國,是一個一個點,而不是一片一片的,點和點之間是荒野,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所以叫“華夷雜處”。
當時的遊牧民族,并非隻生活在中原王朝的北邊,很多生活在中原各諸侯國之間的荒野上。
舉個例子,宋國和鄭國之間有隙地六邑,相當于今天三個縣的面積,整整600年,這片土地一直是沒人要的。
總之,春秋以前,中國大部分國土是沒開發的,開發的隻占一小部分。
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出現統一國家的壓力。
但是,鐵器普及後,糧食産量翻了一番,“若西周的畝産為每畝1石,則戰國畝産(以每畝2石計)增加了100%”[2],人口也迅速地爆炸式增長,荒野都被開辟,各國的疆界這時也開始連接,國土的争奪越來越激烈,一個統一的國家也就呼之欲出。
三 在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春秋時代,人們可以活得很優雅,而到了冷酷的戰國時代,人們必須活得精确且無情,才能在異常激烈的競争中幸存下來。
因此,法家學派誕生了。
這是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周代禮樂文明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