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亂世的活力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講了分封制的發展之後,我們回過頭來需要再分析一下分封制的起源和弱點。
分封制在中國起源很早。
中國曆史傳說中,黃帝就曾經分封過他的衆多兒子,“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這種傳說也不是沒有依據,因為分封制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政治治理模式。
一般來講,從部落時代進入國家時代,最容易選擇的政治模式就是分封制。
因為這個時候,還不可能發明出一套官僚系統形成對國家自上而下的控制。
同時,交通條件也不足以支撐地方頻繁地與中央聯系。
因此,通過分封制給各地諸侯很大的自治權限,是最自然的選擇。
不光中原民族是這樣,草原民族也是這樣。
《元典章》記載:“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時節,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貴。
”後來成吉思汗擔心後代為了領地起紛争,曾經對他的兒子們說了另一句話:“世界之大,江河衆多。
你們攻占外國,去各自分配,擴大自己的牧地。
”正如成吉思汗所計劃的那樣,後來,已知的全部世界曾一度被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瓜分。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八旗體制,其實也就是分封制度。
在後金時期,八旗相對獨立,類似于各個諸侯國,或是蒙古各個汗國。
八旗軍隊互不統屬,由各旗旗主、領主執掌。
在八旗分封體制下,财物、人口、土地必八家均分,“八旗共議國政”,推舉汗王。
不光中國這樣,外國也這樣。
羅馬帝國崩潰後,各蠻族建立的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分封制”這樣一種簡單易行的政體。
在衆多分封制政體當中,中國周代的分封制因為天命觀和“周禮”的出現,而顯得最成熟和完備。
所以西周初期,王朝紀律嚴明,君君臣臣,綱紀整饬,出現了所謂的“成康之治”,也就是“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但是,分封制不是完美的,它有着嚴重的缺點,最緻命的一個是它依托血緣關系建立,因此其效能自然随着時間的推移、血緣的淡化而遞減,最終會導緻内部紛争。
西周的盛世沒能像周王朝的開創者設想的那樣永遠延續下去。
時間如水,總在沖淡血緣。
在周朝建立初期,周天子和諸侯國通常是父子、叔侄、兄弟關系,這種關系是很近的,彼此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
過了幾代,關系越來越遠,彼此又很難見面,就談不上什麼感情了,這樣,周王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因此,到西周後期,各大諸侯國朝拜的頻率越來越低,周天子的話越來越沒有人聽,各諸侯國越來越習慣各行其是。
終于,到了周幽王時代,周王朝衰弱到了這樣的程度:當西邊的犬戎入侵時,各地諸侯甚至都不來幫周王抵抗,所以有了所謂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什麼叫烽火戲諸侯呢?是說周幽王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叫褒姒。
這個褒姒太美了,周幽王特别喜歡她,可是她有個缺點,不愛笑,為了逗她笑,周幽王就想了個主意,和她一起來到骊山的烽火台邊,點燃了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
各地諸侯一見狼煙警報,以為有敵人打過來了,趕緊率兵前來救援。
他們不約而同來到了骊山腳下,卻發現沒有敵人,這才知道被戲弄了,隻好又都灰溜溜地撤走了。
褒姒見千軍萬馬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說終于把愛妃給逗笑了。
結果後來,一支叫犬戎的少數民族軍隊打過來了,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都不相信了,沒有人來救天子,犬戎最終攻破了周代的首都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這個故事是被司馬遷記入正史的。
不過,雖然被載入了正史,我們仍然要說,這顯然是一個憑空編造的故事。
為什麼呢?因為陝西省的一把狼煙,是無法讓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的諸侯同時看到的。
就算各國同時看到了,但是諸侯國離烽火台的距離遠近不同,近的幾十裡,遠的上千裡,軍隊根本不可能同時到達。
那時候行軍很慢,近的走一兩天,遠的要走幾個月,你總不能讓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邊上待上幾個月,就為了看這樣一個笑話吧? 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傳說,錢穆因此稱司馬遷的這一記載為“委巷小人之談”。
不過傳說的背後,也總能反映出一定的曆史真實。
這個故事實際體現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西周末年的時候,周王已經号召不了各地諸侯了。
所以在公元前771年,周王的領地被犬戎軍隊占領,周幽王被殺死,他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從鎬京遷往東都洛陽,這宣告了西周滅亡,東周開始,中國曆史也進入著名的春秋戰國時代。
二 春秋戰國時
分封制在中國起源很早。
中國曆史傳說中,黃帝就曾經分封過他的衆多兒子,“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這種傳說也不是沒有依據,因為分封制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政治治理模式。
一般來講,從部落時代進入國家時代,最容易選擇的政治模式就是分封制。
因為這個時候,還不可能發明出一套官僚系統形成對國家自上而下的控制。
同時,交通條件也不足以支撐地方頻繁地與中央聯系。
因此,通過分封制給各地諸侯很大的自治權限,是最自然的選擇。
不光中原民族是這樣,草原民族也是這樣。
《元典章》記載:“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時節,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貴。
”後來成吉思汗擔心後代為了領地起紛争,曾經對他的兒子們說了另一句話:“世界之大,江河衆多。
你們攻占外國,去各自分配,擴大自己的牧地。
”正如成吉思汗所計劃的那樣,後來,已知的全部世界曾一度被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瓜分。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八旗體制,其實也就是分封制度。
在後金時期,八旗相對獨立,類似于各個諸侯國,或是蒙古各個汗國。
八旗軍隊互不統屬,由各旗旗主、領主執掌。
在八旗分封體制下,财物、人口、土地必八家均分,“八旗共議國政”,推舉汗王。
不光中國這樣,外國也這樣。
羅馬帝國崩潰後,各蠻族建立的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分封制”這樣一種簡單易行的政體。
在衆多分封制政體當中,中國周代的分封制因為天命觀和“周禮”的出現,而顯得最成熟和完備。
所以西周初期,王朝紀律嚴明,君君臣臣,綱紀整饬,出現了所謂的“成康之治”,也就是“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但是,分封制不是完美的,它有着嚴重的缺點,最緻命的一個是它依托血緣關系建立,因此其效能自然随着時間的推移、血緣的淡化而遞減,最終會導緻内部紛争。
西周的盛世沒能像周王朝的開創者設想的那樣永遠延續下去。
時間如水,總在沖淡血緣。
在周朝建立初期,周天子和諸侯國通常是父子、叔侄、兄弟關系,這種關系是很近的,彼此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
過了幾代,關系越來越遠,彼此又很難見面,就談不上什麼感情了,這樣,周王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因此,到西周後期,各大諸侯國朝拜的頻率越來越低,周天子的話越來越沒有人聽,各諸侯國越來越習慣各行其是。
終于,到了周幽王時代,周王朝衰弱到了這樣的程度:當西邊的犬戎入侵時,各地諸侯甚至都不來幫周王抵抗,所以有了所謂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什麼叫烽火戲諸侯呢?是說周幽王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叫褒姒。
這個褒姒太美了,周幽王特别喜歡她,可是她有個缺點,不愛笑,為了逗她笑,周幽王就想了個主意,和她一起來到骊山的烽火台邊,點燃了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
各地諸侯一見狼煙警報,以為有敵人打過來了,趕緊率兵前來救援。
他們不約而同來到了骊山腳下,卻發現沒有敵人,這才知道被戲弄了,隻好又都灰溜溜地撤走了。
褒姒見千軍萬馬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說終于把愛妃給逗笑了。
結果後來,一支叫犬戎的少數民族軍隊打過來了,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都不相信了,沒有人來救天子,犬戎最終攻破了周代的首都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這個故事是被司馬遷記入正史的。
不過,雖然被載入了正史,我們仍然要說,這顯然是一個憑空編造的故事。
為什麼呢?因為陝西省的一把狼煙,是無法讓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的諸侯同時看到的。
就算各國同時看到了,但是諸侯國離烽火台的距離遠近不同,近的幾十裡,遠的上千裡,軍隊根本不可能同時到達。
那時候行軍很慢,近的走一兩天,遠的要走幾個月,你總不能讓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邊上待上幾個月,就為了看這樣一個笑話吧? 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傳說,錢穆因此稱司馬遷的這一記載為“委巷小人之談”。
不過傳說的背後,也總能反映出一定的曆史真實。
這個故事實際體現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西周末年的時候,周王已經号召不了各地諸侯了。
所以在公元前771年,周王的領地被犬戎軍隊占領,周幽王被殺死,他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從鎬京遷往東都洛陽,這宣告了西周滅亡,東周開始,中國曆史也進入著名的春秋戰國時代。
二 春秋戰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