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貴族文化的黃金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依托分封制,在皇帝制度出現前,西周就已經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統治,這個時代在經濟、文化上都創造了空前的輝煌。
因此孔子雖然是商代王族的後代,卻衷心地以身為周人為榮。
他一再說“吾從周”,認為周代是三代之治的頂峰,一切都達到了完美的狀态:“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那麼,“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呢?是個貴族社會。
對于“貴族”的概念,中國人已經很陌生了。
雖然現在許多别墅小區,都起“貴族苑”“貴族莊園”“傲城尊邸”之類的名字,今天的中國人也開始崇尚所謂“貴族”生活,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别墅、開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其實,這不叫貴族精神,這叫“暴發戶精神”。
什麼叫貴族精神呢?讓我們先從宋襄公的故事講起。
相信讀過春秋曆史的人都知道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通過那一戰,宋襄公被标上了“蠢豬式的仁義”的标簽,成了後世中國人嘲笑的對象。
《韓非子》中是這樣記載這個故事的:宋國與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列好了陣,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
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争規則。
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須發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于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
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
”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
宋軍最終因寡不敵衆,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位宋襄公确實愚蠢呆闆得可以。
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诠釋。
周代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禮”。
封建天下諸侯之後,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來界定國與國及人與人之間的上下尊卑、親疏遠近。
這就是所謂的“周禮”。
因此,所謂周禮就是規定不同輩分的人、關系遠近不同的人,見面該怎麼行禮,平時該怎麼交往。
據說這一制度體系完備,煌煌盛美,“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
周禮是很有用的。
考察西周270多年的曆史,雖然多次有異族入侵而造成政治危機,卻基本沒有卿士大夫犯上作亂,可以說這套禮法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周代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錢”無處不在一樣。
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争禮”。
因為周代的曆史記載到春秋時代才開始豐富起來,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材料多數是春秋時代的。
但是即使到了春秋,周代的精神風貌依然存在,我們從曆史記載中仍然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說:“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争,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
” 春秋時的戰争方式以車戰為主,因此必須選擇好一處平坦開闊的地點,雙方約好時間,大緻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鳴起戰鼓,驅車沖向對方。
這就是所謂的“約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這種戰争更像體育比賽,要遵守一定的次序。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
因此孔子雖然是商代王族的後代,卻衷心地以身為周人為榮。
他一再說“吾從周”,認為周代是三代之治的頂峰,一切都達到了完美的狀态:“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那麼,“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呢?是個貴族社會。
對于“貴族”的概念,中國人已經很陌生了。
雖然現在許多别墅小區,都起“貴族苑”“貴族莊園”“傲城尊邸”之類的名字,今天的中國人也開始崇尚所謂“貴族”生活,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别墅、開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其實,這不叫貴族精神,這叫“暴發戶精神”。
什麼叫貴族精神呢?讓我們先從宋襄公的故事講起。
相信讀過春秋曆史的人都知道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通過那一戰,宋襄公被标上了“蠢豬式的仁義”的标簽,成了後世中國人嘲笑的對象。
《韓非子》中是這樣記載這個故事的:宋國與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列好了陣,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
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争規則。
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須發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于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
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
”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
宋軍最終因寡不敵衆,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位宋襄公确實愚蠢呆闆得可以。
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诠釋。
周代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禮”。
封建天下諸侯之後,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來界定國與國及人與人之間的上下尊卑、親疏遠近。
這就是所謂的“周禮”。
因此,所謂周禮就是規定不同輩分的人、關系遠近不同的人,見面該怎麼行禮,平時該怎麼交往。
據說這一制度體系完備,煌煌盛美,“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
周禮是很有用的。
考察西周270多年的曆史,雖然多次有異族入侵而造成政治危機,卻基本沒有卿士大夫犯上作亂,可以說這套禮法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周代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錢”無處不在一樣。
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争禮”。
因為周代的曆史記載到春秋時代才開始豐富起來,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材料多數是春秋時代的。
但是即使到了春秋,周代的精神風貌依然存在,我們從曆史記載中仍然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說:“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争,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
” 春秋時的戰争方式以車戰為主,因此必須選擇好一處平坦開闊的地點,雙方約好時間,大緻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鳴起戰鼓,驅車沖向對方。
這就是所謂的“約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這種戰争更像體育比賽,要遵守一定的次序。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