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貴族文化的黃金時代

關燈
露。

     那麼,為什麼今天我們在曆史教科書中公然嘲笑宋襄公呢?這是由于中國的貴族傳統中斷太久,我們的貴族時代在公元前就結束了,所以今天的中國人确實已經很難理解春秋戰國時代老祖宗們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們感覺宋襄公在戰争中遵守的這個“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規則過于迂腐,難以理解,那麼,打一個比方,也許就容易明白了:春秋時代的戰争規則,其實就是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

    中世紀歐洲騎士打仗要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第一,不傷害俘虜;第二,不攻擊未披挂整齊的騎士;第三,不攻擊非戰鬥人員,如婦女、兒童、老人。

     宋襄公所說的戰争倫理,和歐洲的騎士精神非常相似。

    所以貴族社會有着共通的精神價值。

    可惜的是,今天,相當多的中國人崇拜歐洲的騎士精神,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它是我們嘲笑了幾千年的“宋襄公主義”的歐洲版。

     從這個事實中我們就能看出,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和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已經非常不一樣了,精神世界幾乎已經不能相通。

     三 同泓水之戰一樣,春秋時代還有許多故事,我們今天讀起來,都感覺是那麼難以理喻甚至可笑。

    其實,這些故事在一千多年後西方中世紀的貴族時代,都能找到類似的翻版。

     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子路正冠”。

    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戰争中陣亡,他臨死前還不忘系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正冠而死。

    人們認為這個故事說明儒家學說害人不淺:死到臨頭,還對教條念念不忘。

     其實禮教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尊嚴和風度。

    子路在敵人的刀鋒下系好帽纓,其實正體現了在死亡面前貴族式的從容不迫。

    西方的貴族社會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

    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後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後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優雅的道歉:“對不起,先生。

    ” 春秋時代的戰争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插曲。

    比如發生在楚國與晉國的“邲之戰”中的一個場景。

    那場戰争中,晉國落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狼狽不堪。

    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車如何抽去車前橫木,以便沖出陷坑。

    晉軍脫離困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這種戰争簡直就像小孩子過家家。

    其實這種“可笑”的場景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王位之争中也經常出現。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孫亨利二世和外甥斯蒂芬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斯蒂芬搶先一步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不服,多次領兵前來争奪王位。

    在第一次王位争奪戰中,年僅14歲的亨利二世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還沒開戰,軍隊就沒有了糧饷。

    陷入饑餓、困窘的他,居然向敵人斯蒂芬請求支援,而斯蒂芬呢,居然也慷慨解囊,借錢讓亨利二世把饑餓的雇傭軍打發回家,第一次戰争就這樣可笑地不了了之。

     數年之後,亨利羽翼已豐,卷土重來,雙方再次展開大戰,這次亨利很快取得勝利,斯蒂芬俯首投降。

    然而,雙方談判後達成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雙方約定,斯蒂芬繼續做英國國王,不過要宣布亨利二世為他的繼承人。

     這些故事反映出,貴族時代的戰争與平民時代明顯不同。

    貴族間的戰争一般并不以殺戮和徹底征服為目的,而是點到為止。

    在戰場上,大家是敵人;下了戰場,大家仍然是朋友。

     中國的貴族社會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基本結束了,而西方一直持續到近代早期,也就是說比中國晚結束了一千多年。

    這是構成中西曆史風貌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