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關燈
00人、163個群體以後,我都傻眼了。

    我都不信這個結果。

    我對學生說,你把數據拿來看一下,看上去比較模糊的,你給我重新做一遍。

    又有400多個樣本重做了,結果,還是這樣子,那我沒辦法,我隻能說,大概就是這樣是對的。

    ” [6]智人在遷移的路上,與尼安德特人可能出現過偶然的雜交,以至今天人類體内有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表示,我國進行基因研究的學者大多持“單起源說”,而搞考古的大多持“多起源說”。

    (劉铮:《“北京人”是我們的祖先嗎?》,《新京報》) [8]“那時候不僅陸上交通頻密,海上交通也遠比我們想象的發達。

    史前中國與日本的海上交流已經出現,日本出土了中國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典型文化遺存,中國福建黃瓜山遺址出土了公元前兩千年來在北方的小麥種子。

    山東半島發現了長江良渚文化風格的陶器。

    ”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413頁。

     [9]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340頁。

     [10]關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傳統夏史記載是否可信,近代以來發生過多次争論。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田野考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因此中國主流學術界認為二裡頭遺址是夏都。

    20世紀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1959年以來夏文化考古的總結,然而歐美學術界對“夏商周斷代工程”存在質疑。

    參見陳民鎮《信史抑或僞史——夏史真僞問題的三次論争》。

     [11]青銅時代起源于歐亞西部的青銅技術的西東向傳播,不僅發生的時代早,而且傳播過程具有持續性、廣泛性,對沿途文化的影響全面而深刻。

    國内外學術界很早就展開了相關研究,近年來,随着中亞和中原新的考古發現以及多學科研究的突破,學術界對史前“青銅之路”有了全新認識。

    目前的研究表明,随着史前“青銅之路”的開辟,至少還有小麥的種植技術、羊和牛的馴養技術西東向的傳播。

    中原文明的起源是多種因素碰撞交融與發展的結果,特别是自西向東的外來因素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學堂、李文瑛:《史前“青銅之路”與中原文明》,《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12]莊孔韶主編:《人類學研究》(第八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第234頁。

     [13]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曆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第40頁。

     [14]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101頁。

     [15]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115頁。

     [16]這裡的牛指的是黃牛。

    不過水牛也不是來自中國本土牛的馴化。

    “線粒體DNA檢測的結果表明,中國現代水牛屬于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沼澤型水牛,因此它不可能源于中國本土野水牛。

    ……中國本土水牛遺存中沒有馴化過程的證據。

    ”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119頁。

     [17]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415頁。

     [18]劉學堂,李文瑛:《史前“青銅之路”與中原文明》,《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唐際根在《“青銅社會”:古代王權的運轉》中也說:“青銅器的生産需要一個複雜的管理體系……種種迹象表明,殷墟的作坊遺址空間分布呈現出一種較強的規律性。

    從布局上看,這些作坊都圍繞着溝渠。

    商人把水由洹河從北往南引導到一個地方後,再由西北往東南把水引過來,使水從西北地勢高的地方向東南地勢低的地方流淌2000多米。

    商人用幾千米的溝渠,把各類作坊區連接起來,在洹河南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布局,這絕非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僅依靠一兩個家族也是做不到的,而是要借助相當的權力進行協調安排。

    ……由如此規模的作坊遺址可見,青銅鑄造業的背後是王權的管理。

    ” [19]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414頁。

     [20]易華:《東亞與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三代考古》2009年第8期。

     [21]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415頁。

     [22]《中華文明探源将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