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關燈
這說明,中國曆史上沒有出現過西方意義上的奴隸社會。

     那麼,在西方人用奴隸作為勞動力的時候,中國社會是怎麼組織生産勞動的呢?或者說,中國社會是怎麼分層的呢? 中國早期社會分層,也是通過血緣标準來進行的。

    我們說,周代王位繼承實行嫡長制。

    其實嫡長制不隻存在于王室,而是通行于整個社會。

    北宋的大儒張載在《經學理窟·宗法》中描述了一個層層分封的金字塔結構:諸侯在國内,同樣要把爵位傳給嫡長子,其他兒子則被封為卿大夫。

    卿大夫的地位,也隻能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降到“士”這個階級。

    士的嫡長子仍然是士,但是其他的兒子就隻能算是平民了。

     當然這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描述,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麼規整,但大緻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的。

    比如姬姓族人,雖然同樣和周王一樣姓姬,但是因為血緣遠近不同,在社會上就處于不同的階層。

    誰在血緣上離周王近,誰就位于社會上層,成為中高級别的貴族;誰在血緣上離嫡長子遠,誰就處于大家族社會地位的下層,成為士或者平民。

     周天子的家族是這樣,其他周代貴族家族也是這樣。

    周代每一個宗族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國家”,嫡長子世襲“宗子”之位。

    嫡長子就是家族的國君,正是因此,銅器銘文中的他幹脆被尊稱為“宗君”。

     隻有身為嫡長子的“宗君”才有權主持祭祀祖先的活動,也隻有他才有權掌管本家族的共同财産。

     因此《禮記·内則》說,家族内部,最有權威的是宗子。

    旁系子孫“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

    雖衆車徒,舍于外,以寡約入。

    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

    若非所獻,則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門,不敢以貴富加于父兄、宗族”。

     也就是說,如果你血緣地位低,即使因為特殊原因發了橫财,比宗子更富有了,但是你在宗子面前仍然要畢恭畢敬,而且在衣服、器用、車馬的享受上都不得超過宗子。

    不能在宗子面前擺譜,不管你是坐着多好的車來的,也要遠遠地停在門外。

    你要是有好的衣服、好的車馬,則必須把最好的部分獻給族長,你隻能用次等的。

     所以這就導緻了上古時代中國特色的斂财方式,即“先貴而後富”:你在血緣譜系上地位越尊貴,支配的财富就越多,就越容易富有。

    這就形成了中國政治權力的“超經濟強制”的傳統。

     當然,我們以上說的都是周人,也就是“國人”。

    西周社會分為“國人”“野人”兩大階層。

    所謂“國人”是統治階層,以征服者的身份來到各諸侯國,定居在城邑當中。

    “野人”指被征服階層,土著居民,居住在城邑之外,耕種田地,交納賦役。

    被征服階層同樣按宗族劃分,每一個宗族自我管理,共耕一片井田。

     所以,在血緣時代,血緣地位和權力地位是完全一體的。

    周代的家與國是合一的。

    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隻是政治關系,更是血緣關系。

    “由宗法所封建的國家,與周王室的關系,一面是君臣,一面是兄弟伯叔甥舅。

    而在其基本意義上,伯叔兄弟甥舅的觀念,重于君臣的觀念。

    ”[46] 所以我們看,自從開天辟地以來,中國人從氏族、部落到邦族,再到國家,血緣家族一再擴大,到了周朝,這種宗族意識達到了頂峰。

    可以說,在三代以前,中國人是完全生活在宗族之中的。

    “在春秋中期以前的中國社會中,沒有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的人,有的隻是許許多多以貴族為長的家族。

    ”[47] [1]但西方學術界往往把中國文明的起始定于商代,也就是更晚。

    因為國際學術界判斷文明産生所慣用的三大标志是城市、青銅器和文字,安陽殷墟是上述三大标志性要素都齊備的最早文化遺址,這在中國境内具有唯一性。

     [2]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第413頁。

     [3]對這種早熟和不變,有兩種評價。

    歌德說:“在審美标準上,當歐洲人還在叢林中奔跑時,中國人已有優美的傳奇故事了。

    ”這句話演變到今天,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我們中國人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時候,你們歐洲人還生活在樹上呢”。

    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活化石”型的社會,甚至語出驚人地說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着隻是因為它已經僵化了”。

    (湯因比《曆史研究》)當然,這種說法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

     [4]他們的父祖都是鮮卑王朝的武将,甚至是柱國,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受鮮卑的影響非常深。

     [5]李輝、金力:《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金力說:“在做2001年的那篇論文時,我心想我是中國人,祖先是從非洲來的?我非要找出一個人,不是非洲人的後代。

    做了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