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關燈
度,這就導緻商代的政治比較混亂。

    商王傳位,很多情況下是“兄終弟及”,因此中丁之後出現多次争奪王位的内亂。

    周代配合分封制,建立了“周禮”,王位傳承奉行嚴格的嫡長制,隻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不是嫡長子的隻能封為諸侯,這就從制度上杜絕了争奪王位的内亂。

    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上,周王也通過“周禮”中的“朝聘”“征伐”“會盟”等禮儀形式嚴密地控制着諸侯。

    這樣,通過系統化的分封制,西周社會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統治,也就是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商代與周代還有一個區别,那就是商代重鬼神,而周代信天命。

     和古埃及一樣,夏商兩代,鬼神是人們生活的主宰。

    夏商兩代的鬼與神,基本都與祖先有關。

    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帝”或者“上帝”,用來稱呼天上的最高神靈。

    但是這個“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商族的祖先。

    因為甲骨文中,“帝”是花蒂的意思,瓜熟蒂落的那個“蒂”,也即祖先,部族的根。

     商代貴族認為,神,或者說上帝,是商族的祖先,因此隻保佑商族。

    神的統治是不可能被人類推翻的,所以他們隻要好好祭祀,别讓天上的祖宗不高興,就可以永遠統治下去。

    所以商代統治者不太重視統治手段,隻顧恣意享受,酒池肉林,醉生夢死,這從商代青銅器中那衆多精美的酒器就可以看出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商代君主如此沉迷于酒,與印第安祭司們沉迷于緻幻劑一樣,都是追求“通神”的一種方式。

     而周代則把上帝從商人的上帝變成了所有人的上帝,從而創造了“天命”這個說法。

     周人推翻了商朝之後,需要為自己的這一行為進行辯護,即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進行論證。

    因此《詩經·大雅·文王》裡說,“天命靡常”。

    上天或者上帝并不是商族一個民族的祖先,而是普天下各民族共同的主宰。

    天下各族都是平等的,哪個民族能入主中原,關鍵是看他有沒有德行,獲沒獲得天命。

     當初商湯因為有德行,所以被上天選中了當了天子。

    然而商纣胡作非為,已經耗盡了祖先的道德資源。

    而周人因為有德行,所以成功地實現了改朝換代。

     然而周人既然憑借這套說辭奪取了政權,這套意識形态自然就對周政權形成了制約。

    既然天下各族都有可能獲得天命,那麼這就要求周朝的統治者要自我約束,要好好幹,否則就有可能被推翻。

     這是周代比較重視政治文明的一個主要原因。

    《尚書》中的《無逸》篇,是周公教導他的侄子成王的,具體内容是告誡成王不要逸惰,不要酗酒,否則就可能像商代那樣因為失德而失去天下。

     因此,周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突破性、開創性的文化。

    它把人的命運主動權從鬼神的手中奪回,掌握在人的手中。

    世界上大部分古老文化都是宗教文化,人們沉迷于對上天之主的侍奉之中,一生都在為彼岸世界做準備。

    蘇美爾人說,神創造了人,就是為了服侍神。

    如果你了解中美洲文明,看古代的美洲人為了讨神靈的歡心付出多少生命代價,你會覺得不寒而栗。

    隻有中國,從周代起就已經擺脫“宗教負擔”,成為一個緻力于現世幸福的“世俗文化”國家。

    這在人類世界中,應該是最早的。

     三 按照過去一段時間内的說法,中國的夏商周三代是“奴隸社會”。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曆史就可以和西方曆史一樣,同樣被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幾個遞進的階段。

     然而如果關注曆史研究的進展,你就會發現,這個說法的論據在今天已經大面積動搖了。

    對夏商周三代實行奴隸制這一說法,主張最力的是郭沫若,然而郭沫若當時的論點和論據,基本都已經被後來的研究和考古發現動搖了。

    [44]我們說夏商周三代可能不是奴隸社會,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并沒有大面積存在奴隸制的文字資料,沒有大量人口買賣的記錄。

    這說明夏商周雖然存在一定數量的奴隸(其實數量和在人口中的占比還沒有後來的漢代多),但是并沒有形成奴隸制度。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與商品經濟是有密切聯系的。

    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制,與高水平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

    換句話說,沒有發達的全國性的奴隸市場和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很難産生奴隸制。

    在中國的穩定小農經濟狀态下,是不太可能産生奴隸制的。

     其次,郭沫若主張商周實行奴隸制的一個主要論據是,商周遺址中經常出現人殉、人牲,也就是把活人殺掉殉葬和祭祀。

    郭沫若說,“以人殉葬不消說正是奴隸制的特征”,“由上可知周代的奴隸,正是一種主要的财産”。

     然而很多人認為,将如此多的人用來殉葬和祭祀,恰恰證明了商周時代還不是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中,戰俘通常是奴隸的主要來源,戰俘以青壯年為主,正是最好的勞動力,但是商周卻一般是把他們殺掉,用來祭祀祖先。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