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弑父”而中國人“殺子”

關燈
工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将整個社會生活整合起來的黏合劑。

    ”[36] 因此,蘇美爾人的血緣紐帶也很早就斷裂了,血緣紐帶斷裂的一個表現就是神廟的興起。

    因為人群不再以血緣為聯系紐帶了,自然也就不能用共同的祖先來維系團結了。

    他們要尋找新的共同的信仰,這就令中東地區出現了巨大的神廟。

    蘇美爾各個城邦都竭盡全力,修建精美的神廟,供奉整個城市崇拜的主神,這些神與祖先是沒有關系的。

    共同的神“是有力的社會黏合劑,将居民團結在一起,團結在國王身邊,順從其作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37]人們的社會地位由财産而不是血緣決定,窮人大批地成為富人的奴隸,由此進入奴隸社會。

     而在中國,商業自始至終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是主體。

    “吉德炜指出,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特點有助于解釋其文化發展的形式。

    早期中國文化的根基是農耕,所以市場的作用似乎很不重要。

    另外,中國境内主要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的,這種自然環境很難激發地區間貿易的發展,因為它們流經的緯度相同,故而自然資源基本相似。

    缺少大範圍貿易網絡也可以用自然資源分布的廣泛性來解釋,各地日常生活都可自給自足,沒有必要進行貿易。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自然環境與此完全不同,社會發展所需的金屬礦石、堅硬的石料和優質的木材十分匮乏,都要依賴遠程貿易網。

    ”[38] 因此,中國曆史的發展與其他主要文明不同。

    在其他文明血緣斷裂的同時,中國卻出現了血緣群體的不斷擴張,從家庭、家族擴大到部落、部落聯合體,最終形成國家。

     商代中國看起來和比它早一千多年的蘇美爾城邦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城市、宮殿、文字和青銅器。

    但這隻是表面類似,骨子裡,中國早期文明和蘇美爾文明及後來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在兩河流域,青銅器之所以出現和發展,主要是由于耕種和作戰這些實用因素。

    而在早期中國,青銅器主要被制造成禮器,用于政治目的。

    雖然中國的青銅文化如此發達,但農民們用的一直都是簡陋的石器。

    蘇美爾人創造文字是為了記賬,或者說為了服務于經濟。

    而中國的甲骨文記錄的幾乎都是占蔔,而占蔔是商代政治的運作方式。

    在蘇美爾,城市是從經濟中心或者說商品交易中心發展來的,而在中國,最早的城市都是政治中心,而非經濟中心。

    因此,考古學家張光直強調,推動中國文明形成社會變革的主要動力是政治而非技術和貿易。

    而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比如希臘和蘇美爾,是相反的。

    [39] 張光直也因此認為,中國早期文化與瑪雅文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要特征是連續性的,就是從野蠻社會到文明社會許多文化、社會成分延續下來”。

    而蘇美爾文化“是一個突破式的,就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經過技術、貿易等新因素的産生而造成一種對自然生态系統束縛的突破”。

    “親屬制度被破壞,親緣關系為地緣關系所取代。

    ”[40] 然而,雖然和中國一樣屬于連續發育的文化,瑪雅文化也沒有祖先崇拜,隻有神靈崇拜。

    所以,我們看瑪雅文化與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一樣,有着巨大的神廟建築。

    中國沒有這種與民居完全不同的神廟建築類型,中國的太廟建築與活人使用的宮殿建築毫無二緻。

     因此,血緣這個紐帶,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一直牢牢地束縛着中國人。

    儒家的政治學說原理,其實就是把血緣原則放大到國家。

    有人說,中國人的宗教是儒教,而儒教的核心是孝道,是“慎終追遠”“無後為大”。

    語言學家研究統計,世界上主要的民族的語言中,關于親屬的稱謂有25個詞左右,但漢語中有多少個呢?350個。

    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英語隻用一個uncle就打發了,而漢語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5種稱謂。

    英語中cousin這個詞,在漢語中要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這8個詞才能表達。

    這正說明血緣關系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直到明清,太廟仍然建在離皇宮最近的位置上。

    在中國南方,一個村子中心最精美的建築基本都是宗祠。

    而如果你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你會發現,不論是印度、中東還是歐洲,他們城市中心的教堂、寺廟供的都是神,沒有一個是供奉祖先的。

     中國人的廟供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廟供的是神。

    [41]這是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一個根本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