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弑父”而中國人“殺子”
關燈
小
中
大
來就是由貧窮哺育的”。
這種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中國文明和希臘文明的區别。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黃河兩邊世代定居下來,很快形成了大面積的、單純的定居農業模式。
中國文明從根上就是農業文明、定居文明。
定居文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是對上一代的重複,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發洪水,什麼時候播種。
所以我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在農業社會,老年人是永遠的權威,一切社會資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裡,老年人對家族的支配是終身制的,年齡越大,輩分越高,發言權就越大。
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尚老社會”,與“老”有關的一切詞都是好的:“老實”“老練”“少年老成”“老闆”“老總”……都有成熟、穩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希臘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
希臘貧瘠的土地不适合種大米和麥子,不過那些多岩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榄樹,也可以養羊。
所以,希臘糧食不能自給,但是可以生産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
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不能吃,怎麼辦呢?可以賣了換糧食吃。
所以希臘人就到海上去做生意,把自己生産的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賣到别的國家,把别的國家的糧食運回來。
海上貿易和定居農業這兩種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大海顯然是年輕人的天下。
因為大海充滿危險,一次遠航要用時數月,與風濤搏鬥,這是老年人做不到的。
所以在早期的希臘社會,最富有的往往是年輕人。
在希臘傳說中,我們讀到更多的是對青春、活力的贊美。
希臘雕塑歌頌的多是青春、健美的人體,因為希臘人崇尚展示青春和力量的體育運動。
這種航海的商業活動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打散了血緣紐帶。
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不可能是一個家族的男女老幼上一條船,隻能是各家的年輕人上一條船,在這條船上,人與人之間是平等關系,而不是長幼尊卑的關系。
所以一般來講,在古代希臘,兒子成年後,父親就會承認他的平等地位。
這一傳統後來演變成了一條法律:“雅典男性成年後(17周歲、18周歲)即完全擺脫家父的控制,在通過由家父或監護人及立法大會主持的市民資格考察以後,即可獲得獨立權利而登記造冊。
” 說到這裡,我們回頭再看希臘神話。
神話是現實社會的隐喻。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一書中,把西方民主制度的産生直接歸因于兒子對父親的反抗。
他認為,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從“原始父親”的專制向“兄弟聯盟”的民主轉變的過程。
在希臘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血緣紐帶不斷松弛,父權不斷弱化。
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組成社會,從而創造出了希臘的民主城邦。
“弑父精神”是推動希臘西方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基本精神動力。
人們對家庭權威的态度,決定了他長大之後對社會權威的态度。
西方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敢于反抗權威,在代際沖突中完成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經常幹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
而血緣紐帶斷裂後的希臘并非如此。
“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靈魂猶如飄忽的影像,不具實體,甚至連思考和說話的功能都沒有,無力幹涉生者的世界。
而且,死者一旦獲得埋葬或火化,其靈魂即可渡過陰河,進入一去不複返之鄉,從此斷了還陽的歸路。
因而,古希臘人對已經安葬,尤其是已經火化的死者的靈魂并沒有畏懼感,很少有鬼魂上門造訪的故事。
”[34] 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當中,血緣紐帶也以其他不同的方式早早地被割斷了。
比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也很早就從血緣酋邦時代進入分層社會,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業。
而商業在兩河流域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當不同。
“古代蘇美爾位于兩河之間……每一座城市及其衛星城鎮都被沙漠和其他的城市分離開來。
……蘇美爾幾乎沒有石頭或金屬,除了棕榈、柽柳、柳樹和白楊這些并不太好的建材之外,幾乎沒有木材。
銅、石頭和建築木材,如果需要的話,也隻能通過同北部上遊的貿易而獲得。
”[35] 因此,蘇美爾文明不存在如中國這樣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同地區的物産必須大量交換,大商業特别是長距離的遠途販運在蘇美爾社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決定性地影響了社會組織的形成。
“在蘇美爾人那裡……大商業的存在是生産分工或者說社會勞動分
這種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中國文明和希臘文明的區别。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黃河兩邊世代定居下來,很快形成了大面積的、單純的定居農業模式。
中國文明從根上就是農業文明、定居文明。
定居文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是對上一代的重複,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發洪水,什麼時候播種。
所以我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在農業社會,老年人是永遠的權威,一切社會資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裡,老年人對家族的支配是終身制的,年齡越大,輩分越高,發言權就越大。
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尚老社會”,與“老”有關的一切詞都是好的:“老實”“老練”“少年老成”“老闆”“老總”……都有成熟、穩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希臘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
希臘貧瘠的土地不适合種大米和麥子,不過那些多岩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榄樹,也可以養羊。
所以,希臘糧食不能自給,但是可以生産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
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不能吃,怎麼辦呢?可以賣了換糧食吃。
所以希臘人就到海上去做生意,把自己生産的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賣到别的國家,把别的國家的糧食運回來。
海上貿易和定居農業這兩種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大海顯然是年輕人的天下。
因為大海充滿危險,一次遠航要用時數月,與風濤搏鬥,這是老年人做不到的。
所以在早期的希臘社會,最富有的往往是年輕人。
在希臘傳說中,我們讀到更多的是對青春、活力的贊美。
希臘雕塑歌頌的多是青春、健美的人體,因為希臘人崇尚展示青春和力量的體育運動。
這種航海的商業活動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打散了血緣紐帶。
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不可能是一個家族的男女老幼上一條船,隻能是各家的年輕人上一條船,在這條船上,人與人之間是平等關系,而不是長幼尊卑的關系。
所以一般來講,在古代希臘,兒子成年後,父親就會承認他的平等地位。
這一傳統後來演變成了一條法律:“雅典男性成年後(17周歲、18周歲)即完全擺脫家父的控制,在通過由家父或監護人及立法大會主持的市民資格考察以後,即可獲得獨立權利而登記造冊。
” 說到這裡,我們回頭再看希臘神話。
神話是現實社會的隐喻。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一書中,把西方民主制度的産生直接歸因于兒子對父親的反抗。
他認為,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從“原始父親”的專制向“兄弟聯盟”的民主轉變的過程。
在希臘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血緣紐帶不斷松弛,父權不斷弱化。
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組成社會,從而創造出了希臘的民主城邦。
“弑父精神”是推動希臘西方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基本精神動力。
人們對家庭權威的态度,決定了他長大之後對社會權威的态度。
西方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敢于反抗權威,在代際沖突中完成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經常幹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
而血緣紐帶斷裂後的希臘并非如此。
“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靈魂猶如飄忽的影像,不具實體,甚至連思考和說話的功能都沒有,無力幹涉生者的世界。
而且,死者一旦獲得埋葬或火化,其靈魂即可渡過陰河,進入一去不複返之鄉,從此斷了還陽的歸路。
因而,古希臘人對已經安葬,尤其是已經火化的死者的靈魂并沒有畏懼感,很少有鬼魂上門造訪的故事。
”[34] 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當中,血緣紐帶也以其他不同的方式早早地被割斷了。
比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也很早就從血緣酋邦時代進入分層社會,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業。
而商業在兩河流域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當不同。
“古代蘇美爾位于兩河之間……每一座城市及其衛星城鎮都被沙漠和其他的城市分離開來。
……蘇美爾幾乎沒有石頭或金屬,除了棕榈、柽柳、柳樹和白楊這些并不太好的建材之外,幾乎沒有木材。
銅、石頭和建築木材,如果需要的話,也隻能通過同北部上遊的貿易而獲得。
”[35] 因此,蘇美爾文明不存在如中國這樣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同地區的物産必須大量交換,大商業特别是長距離的遠途販運在蘇美爾社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決定性地影響了社會組織的形成。
“在蘇美爾人那裡……大商業的存在是生産分工或者說社會勞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