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弑父”而中國人“殺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别。
希臘神話中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弑父”,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俄狄浦斯的故事。
有一位國王,得到一條神谕,說他“将被兒子所殺”。
這個國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後同床。
有一天,他酒後忍不住亂了一下性,結果生出一個兒子,叫俄狄浦斯。
國王很害怕,就把這個嬰兒扔到了山裡。
結果這個孩子被一個牧羊人發現并且養大。
長大之後,他和國王在城裡狹路相逢。
兩個人互不認識對方,國王命令俄狄浦斯讓路,俄狄浦斯脾氣也很暴,盛怒之下把國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殺死了。
然後他因為能力出衆,被民衆選為國王,按照習俗與前王後也就是自己的母親成婚,于是應驗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
這個故事後來被弗洛伊德引用,形成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術語:“俄狄浦斯情結”。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在希臘神話中,“弑父”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
希臘的神界頻繁發生父子沖突,父親通常會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提防。
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把子女們囚禁于地下,結果他的兒子克洛諾斯用大鐮刀閹割了父親,取代了父親的統治地位。
克洛諾斯成為神界的主人後并不放心,因為他的父親死前對他說:“你也将像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
”于是克洛諾斯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把生下來的孩子全吃掉。
所以他的頭五個孩子,全都在剛出生時被他一口吞下。
第六個孩子叫宙斯,也就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神,出生之後,被母親用石頭調了包,僥幸活了下來。
長大後,宙斯把父親扔出了王宮,自己成為衆神之王。
希臘神話中“弑父”的故事這麼多,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希臘社會當時的某種現實。
遍觀中國上古神話,我們絕對看不到這類“大逆不道”的情節,與此相反,我們看到的多是“殺子”的傳說。
比如堯舜禹中的舜很有才幹,但是他的父親瞽叟卻不喜歡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毒打他。
舜怎麼辦呢?他從來也不反抗。
打得輕,他就乖乖地忍受着;打得重,他就逃到荒野中,一個人痛哭。
堯聽說了這些事情,認為舜品德高尚,準備重用他。
結果瞽叟更不高興了,他聯合自己小妾生的兒子象,要謀殺舜。
有一次,瞽叟要舜修房頂。
舜剛爬上去,瞽叟和象立馬抽走梯子,放火燒屋。
好在舜把自己頭上戴的鬥笠當作降落傘使用,然後跳了下來,逃過一死。
結果過了兩天,瞽叟叫舜去挖井,舜又老老實實去了,等舜下到井底,他的老爹和弟弟就急急忙忙地挖土填井,想把他給活埋了。
幸運的是,舜很有警惕性,知道他們沒安好心,一下井就早早在井的側壁鑿出了一條暗道,這才又撿回一條命。
因為這種“百忍成家”“不惜一切代價建設和諧家庭”的精神,讓舜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聖賢,被萬人歌頌,後來又成了領導。
這個今天讀起來有點兒怪異的傳說,在1911年以前,一直被當作教育中國人的最經典的故事之一,列為“二十四孝”之首。
“二十四孝”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在一個大災之年,一名叫郭巨的孝子為了省下一口糧食以确保母親不挨餓,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活埋了。
他的理論是,兒子死了可以再生一個,母親死了就不能複生了。
這就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郭巨埋兒”。
這兩個故事也不是偶然出現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樣極端地強調孝道的故事很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許可以把中國文化解讀為“殺子文化”。
那麼,為什麼西方神話的主題是弑父而我們是殺子呢?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歸根結底還要追溯到中國和希臘地理環境上的不同。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中國地理環境有兩個特點。
第一,它是半封閉的,由青藏高原、草原、沙漠、長城圍起來。
第二,被圍起來的這一大塊腹地,土地很肥沃,非常适合發展農業,也非常适合定居。
而希臘的地理環境與中國幾乎完全相反。
希臘地理環境的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
希臘是個半島,看希臘地圖,給人留下第一個印象的是它的海岸線之長。
除了北部,這個半島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邊都不過五十公裡,海岸天然良港密布,航海條件得天獨厚。
用顧準的話來說,“這種條件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
第二個特點是土地非常貧瘠。
希臘多山,土壤裡有很多石塊和沙礫,不利于農業耕作。
所以古希臘作家、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希臘“一生下
希臘神話中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弑父”,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俄狄浦斯的故事。
有一位國王,得到一條神谕,說他“将被兒子所殺”。
這個國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後同床。
有一天,他酒後忍不住亂了一下性,結果生出一個兒子,叫俄狄浦斯。
國王很害怕,就把這個嬰兒扔到了山裡。
結果這個孩子被一個牧羊人發現并且養大。
長大之後,他和國王在城裡狹路相逢。
兩個人互不認識對方,國王命令俄狄浦斯讓路,俄狄浦斯脾氣也很暴,盛怒之下把國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殺死了。
然後他因為能力出衆,被民衆選為國王,按照習俗與前王後也就是自己的母親成婚,于是應驗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
這個故事後來被弗洛伊德引用,形成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術語:“俄狄浦斯情結”。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在希臘神話中,“弑父”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
希臘的神界頻繁發生父子沖突,父親通常會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提防。
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把子女們囚禁于地下,結果他的兒子克洛諾斯用大鐮刀閹割了父親,取代了父親的統治地位。
克洛諾斯成為神界的主人後并不放心,因為他的父親死前對他說:“你也将像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
”于是克洛諾斯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把生下來的孩子全吃掉。
所以他的頭五個孩子,全都在剛出生時被他一口吞下。
第六個孩子叫宙斯,也就是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神,出生之後,被母親用石頭調了包,僥幸活了下來。
長大後,宙斯把父親扔出了王宮,自己成為衆神之王。
希臘神話中“弑父”的故事這麼多,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希臘社會當時的某種現實。
遍觀中國上古神話,我們絕對看不到這類“大逆不道”的情節,與此相反,我們看到的多是“殺子”的傳說。
比如堯舜禹中的舜很有才幹,但是他的父親瞽叟卻不喜歡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毒打他。
舜怎麼辦呢?他從來也不反抗。
打得輕,他就乖乖地忍受着;打得重,他就逃到荒野中,一個人痛哭。
堯聽說了這些事情,認為舜品德高尚,準備重用他。
結果瞽叟更不高興了,他聯合自己小妾生的兒子象,要謀殺舜。
有一次,瞽叟要舜修房頂。
舜剛爬上去,瞽叟和象立馬抽走梯子,放火燒屋。
好在舜把自己頭上戴的鬥笠當作降落傘使用,然後跳了下來,逃過一死。
結果過了兩天,瞽叟叫舜去挖井,舜又老老實實去了,等舜下到井底,他的老爹和弟弟就急急忙忙地挖土填井,想把他給活埋了。
幸運的是,舜很有警惕性,知道他們沒安好心,一下井就早早在井的側壁鑿出了一條暗道,這才又撿回一條命。
因為這種“百忍成家”“不惜一切代價建設和諧家庭”的精神,讓舜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聖賢,被萬人歌頌,後來又成了領導。
這個今天讀起來有點兒怪異的傳說,在1911年以前,一直被當作教育中國人的最經典的故事之一,列為“二十四孝”之首。
“二十四孝”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在一個大災之年,一名叫郭巨的孝子為了省下一口糧食以确保母親不挨餓,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活埋了。
他的理論是,兒子死了可以再生一個,母親死了就不能複生了。
這就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郭巨埋兒”。
這兩個故事也不是偶然出現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樣極端地強調孝道的故事很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許可以把中國文化解讀為“殺子文化”。
那麼,為什麼西方神話的主題是弑父而我們是殺子呢?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歸根結底還要追溯到中國和希臘地理環境上的不同。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中國地理環境有兩個特點。
第一,它是半封閉的,由青藏高原、草原、沙漠、長城圍起來。
第二,被圍起來的這一大塊腹地,土地很肥沃,非常适合發展農業,也非常适合定居。
而希臘的地理環境與中國幾乎完全相反。
希臘地理環境的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
希臘是個半島,看希臘地圖,給人留下第一個印象的是它的海岸線之長。
除了北部,這個半島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邊都不過五十公裡,海岸天然良港密布,航海條件得天獨厚。
用顧準的話來說,“這種條件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
第二個特點是土地非常貧瘠。
希臘多山,土壤裡有很多石塊和沙礫,不利于農業耕作。
所以古希臘作家、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希臘“一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