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關燈
是從中亞傳進來的。

    [16] 二 那麼,牛、羊、小麥的傳入,和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有什麼關系呢? 它們提高了生産力。

     中國本來沒有食草的馴養動物,豬、狗、雞都不吃草。

    所以牛和羊傳進來後,既不會跟中國本土的豬、狗等傳統家畜争奪食物,又為中國人提供了大量的新的肉食來源。

     小麥是一種高産農作物,中原地區原來都是種小米的,但夏代之前突然開始普遍種植小麥。

     因此,這些外來物種的貢獻首先是提供了大量食物,支持人口增長。

     “外來馴化的動植物,如小麥、大麥、綿羊、山羊和黃牛,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二裡頭和商時期逐漸成為常見之物,成為新的食物來源,使城市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長,也促進了早期國家疆域的擴張。

    ”[17] 其次,小麥和青銅的引進,提升了中國人的組織能力。

     “由于小麥是需要灌溉的農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積種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

    ”[18]這就需要出現新的社會管理組織,正是這種需要促進了中原文明的發展。

    而青銅器的出現,更促進了文明不斷成熟。

    因為與石器和木器相比,青銅器的制造要複雜許多倍,需要通過大規模的精密的社會組織行為才能實現。

     “考古資料顯示,如果沒有吸收來自中國之外的很多新技術,中國文明不可能達到這麼高的複雜程度。

    最顯著的發明如青銅技術、馬車、小麥、大麥、馬、山羊、綿羊,都是從中亞傳入中國的。

    ……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刺激了中國社會政治與技術的發展。

    外來技術被中原居民改造,并被納入本土的社會政治與精神觀念系統。

    ”[19] 所以夏文明的出現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外來刺激常常引起質變。

    日本近萬年的繩紋時代文化發展緩慢,受外來文化影響彌生時代文化發展異常迅速。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6000多年發展緩慢,進入青銅時代明顯加速。

    ”[20] “在國家形成期,從二裡頭到商,(外來)技術運用之密集度與強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21] 如果說我所引用的上述衆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還不足以讓你相信外來因素對中華文化的刺激作用,那麼我隻能引用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曆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結論了:“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盡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于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孤立、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最近十來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表明,中國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觸,源自于中亞地區的麥類作物,黃牛、綿羊、山羊等家畜品種以及青銅冶金技術,在這個時期陸續進入了中國文明之中。

    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地被加以改造和提升。

    這就為中國文明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或者能量,也就體現了中國文明的互相借鑒、兼收并蓄能力。

    ”[22] 三 除了青銅、牛、羊和小麥,中國文明中還有一些重要的東西來自中東,馬和戰車就是典型的例子。

    它們是在商代傳入中國的。

     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類在中亞高原馴化了馬。

    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的人又發明了輪子。

    這兩者一結合,便誕生了戰車。

     戰車剛出現的時候是很簡陋的。

    考古發現,最早的戰車車輪隻是簡單的圓木,後來演變成了實心的木頭圓盤,在中亞經過1500多年的漫長發展,最後才變成了輻條式車輪。

    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亞的戰車發展到非常精美和成熟的階段,一輛戰車由幾十件非常精緻的零件組成。

    戰車從最初到原始狀态,再到最終定型狀态,就像馬的化石顯示原來很小的始祖馬進化為後來的高頭大馬一樣,這中間的發展過程在中東的考古發掘中展示得非常清楚。

    但是中國戰車的出現卻是“橫空出世”的。

    在商代之前的遺迹當中從來沒有出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