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曆史的幾條大脈絡

關燈
所謂周秦之變,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大事。

     第二個變化,是卷入全球化。

    這個變化也就是李鴻章所謂的“三千餘年一大變局”,或者是曆史教科書所說的“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這一變局讓中國不可回頭地卷入全球經濟新秩序中,整個社會的運轉規律又一次發生了質變。

     在周秦之變和全球化之變當中的兩千多年,則是我們都熟知的王朝興替時期。

    也就是說,一個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後,就會“官逼民反”,出現農民起義,不久被另一個新興王朝取代,如此循環不已。

     這種現象大家都習以為常,但是可能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這種頻繁的改朝換代、易姓更王,并不是世界曆史的常态。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并不是這樣的。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英國“威廉征服”以後直到今天,血統上也是一直延續的。

    事實上,世界上隻有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越南和朝鮮,出現過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導緻改朝換代的現象。

    在中國範圍之内,也隻有漢文化地區才有此類現象,西藏地區和大部分土司統治地區,都沒有周期性的所謂“農民起義”或者“農奴起義”現象。

    何以如此?最基本的原因是郡縣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這種汲取能力缺乏有效的制約,通常很快就會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導緻社會的崩潰。

    當然,這個機制的具體過程,我以後還要細講。

     我要介紹的第四條大的脈絡,是在一頭一尾兩次巨變中間,中國政治和社會一方面不停地循環,另一方面卻朝着一個固定的方向演進。

     從表面上看,從秦到清中間這兩千多年陷入一種簡單的循環當中,不隻是王朝更替的循環,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循環。

    比如在皇帝與丞相的關系上,表現為皇帝對丞相的防範,用自己身邊的臨時的秘書班子取代丞相或者正式的政府機構。

    結果這個小班子又演變為正式的政府機構,皇帝又建立新的小班子取代這個正式的班子。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丞相的名目不停變化的原因,從丞相變為尚書省,再變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變成内閣大學士,再變成軍機大臣。

    在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上,朝廷總信不過地方官,派出臨時官員前去巡察。

    結果這些巡察的官員慢慢又變成固定的地方官,下一個朝代又要制定新的臨時巡察制度,如此循環不已,兩千多年一直在不停地玩這種遊戲。

     當然,這個循環當中也有進步。

    這兩千多年并不是如西方學者所說,是一個完全僵化的、停滞的時代。

    在這兩千多年間,貫穿着一條主線,那就是政治技術的不斷演進。

    比如,雖然皇帝和丞相的關系總是在不停地變動循環當中,但是總的趨勢是皇權越來越重,相權越來越輕,直至皇權可以完全取代相權。

    這一變化,又影響了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

     我要介紹的中國曆史的第五條大的脈絡,是邊疆與中央的關系問題。

     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的新興政權,都是起自邊疆地區。

    對夏人來說,商人是邊緣民族,是東夷。

    對商人來說,周人也是邊緣民族,是西夷。

    一些曆史學研究認為,周人的先祖很可能是北方的狄人,比如徐中舒先生認為,周人出自北狄中的白狄。

    而在中原的諸侯國看來,秦人也是西邊的蠻夷之國,受草原文化影響極深,“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待之以夷狄。

    然而正是這個邊緣的、被視為蠻夷的國家,最終一統天下。

     這種邊緣與中央的關系,到了漢代以後,還産生了一個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幾乎都是起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占據半壁江山,或者一統天下。

    占據半壁江山的是鮮卑的北魏、契丹的遼朝和女真的金朝,一統天下的是蒙古的元朝和滿洲的清朝,他們都曾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

    這些民族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鮮卑、契丹、女真和滿洲人都剃去前額和頭頂的頭發,鮮卑有“八柱國”,契丹有“八部”,滿洲有“八旗”。

    隋唐兩朝也是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極深的王朝,因為他們的開國之君身上不但有着至少一半以上的鮮卑血統,而且在文化上也嚴重地“鮮卑化”[4],這些在隋唐前期的政治中有鮮明的體現。

     因此,邊緣民族入主中原,不是一時一世的特例,而是中國曆史的規律性現象。

    這一規律性現象背後有着深刻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這本《簡讀中國史》的大的脈絡。

    接下來,我們将按照這些脈絡分章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