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1 在出站口,見一高挑女子舉着寫有我名字的牌子。

    她執意接過簡單行李,走向出租車站位。

    約四十分鐘,趕到北三環中路冠城園附近胡蒙的公司。

    的确是高檔住宅,在周圍平房和熱火朝天的工地中卓爾不群。

    在酒樓見到了胡蒙等人。

    胡蒙高拔清瘦,西服筆挺,金邊眼鏡,不像一個浪蕩詩人,倒像一個海歸精英啥的。

    我迎過他伸出來的手:“少帥啊!” “見笑了。

    那幫孫子以貌取人,哥哥還得喬裝打扮一番,挺不自在的。

    ”他抱怨,他說話總是嘿嘿地笑。

     于江湖名片上是“北京波希米亞文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總裁。

    此人闆寸頭,壯實,說話不冷不熱的,有點倨傲,活像日本古惑仔。

    還有兩個女子,辦公室文秘齊芸和沒名片的吳麗麗,據說是胡蒙私人助理,看他們的親昵關系,更像是私人護理。

    來接我的許佳,官至行政主管。

    胡蒙執意要我舉杯動筷,我象征性地和他們來了兩杯。

    胡蒙意氣風發:“呃呀媽呀,我們的隊伍到齊啦。

    ” “一不留神我也成元老啦。

    ”我笑,胡蒙哈哈地:“是啊,三個猛男,三個美女,那還不得所向披靡?” “咋說話呢,像個老總嗎?還儒商呢。

    ”于江湖取笑他,胡蒙讪讪地笑:“要裝逼咱出去裝,這兒咱都是波希米亞人。

    ” 波希米亞,這名字挺很對我的胃口。

    飯後,胡蒙在簽單,服務員小心翼翼說前幾次的還沒結呢。

    胡蒙大大咧咧:“不是說好了月結嗎,我們就在這樓上。

    叫經理過來。

    ” 那個女孩回來道歉。

    胡蒙原諒了她的無知,潇灑地披上黑色風衣,還開服務員玩笑:“你看看我這一身行頭還不放心啊?要騙也去騙政府,一個餐館值幾個錢。

    ” 無辜女孩強作笑顔,送客。

    說說笑笑乘電梯到三十一樓,一進屋,暖洋洋的,視野豁然開朗。

    三室兩廳一廚兩衛套間,新裝修,木地闆,大吊燈。

    雪白牆壁上挂着一幅鏡框,框内不是照片,是那家大報對胡蒙的大版專訪。

    兩小間是胡蒙和于江湖的辦公室,有簡單而時尚的膠木闆和鋁合金玻璃辦公設備。

    大客廳裡幾張新辦公桌,每桌一台電話分機和幾個文件夾。

    大桌子除了電話和傳真,有公司惟一一部電腦,老得就像一塊熏臘肉,和周圍極不協調,撥号上網。

    胡蒙坐在電腦前一邊撥号一邊說:“我就是在這裡看你的大作的,忙過這一段就添置電腦,一人一台。

    ” 許佳怯生生地:“胡總,公司能配一部筆記本嗎?出門方便。

    ” “那當然了,要配就得人手一部。

    ”胡蒙說,“咱們還得買車,可惜我和于總都還沒駕照。

    ” 我搭話了:“我有,拿三年啦,您就不用另請司機啦。

    ” “太好啦。

    ”胡蒙說。

     “那我還去學車嗎?”吳麗麗嘟哝着嘴。

     “你學你的啊。

    戈老師給公司開車,誰給我開啊?”胡蒙說得吳麗麗眼睛都笑沒了。

     我被分配在臨窗桌子,和兩位女子共事。

    胡蒙又吩咐許佳把我名片處理一下。

    本想和胡蒙談談勞動合同的事情,不好開口,他畢竟是近期文化界炙手可熱的大尾巴狼,畢竟咱是“幹大事”的,要是給他留下一小農印象就得不償失了;再說,我還指望他把我的書弄出來大賺一筆呢。

     名片和手機卡很快就被送來,名片上那幾個印刷體美術字很誘人。

    當晚,于江湖和我留宿辦公室。

    他解釋說,公司租了一套房,但胡蒙母親和女友——即吳麗麗同時來了。

    這間房十多平米,除了鋼絲床,還有折疊沙發床。

    我在這個高檔公寓的大浴缸裡舒舒服服出了個恭,泡了個澡。

    于江湖小我一歲,看上去頗有城府,對我的話頭閃爍其詞。

    我想談談我的工作,他說明天再說吧,倒頭就睡。

     次日等半天也不見給安排工作。

    胡蒙沒來,于江湖見我客氣笑笑:“等我把這個稿子寫完,你潤色一下。

    ” 無所事事的我撥号上網,書稿已經連載完畢,讀者評論堆積如山,電子郵件上千封。

    其中一個在紐約的上海女子還要認我做哥,還有一幫書商要我和他們聯系。

    閱讀并選擇性地回複一些,賞心悅目。

    于江湖給我稿子時說:“胡總最近很火,我們就火上給他加一把油。

    ” 我自作聰明:“我懂,這叫軟文,顧左右而言其他,冷不防扒了顧客的錢包。

    不付廣告費,卻比廣告管用。

    我幹過這髒活兒。

    ” 于江湖一怔,難得大笑起來:“要不找你來呢!” “行,你隻說說,把胡總寫成百年一遇、還是五百年一遇的人才?我心裡有個底。

    ” “得啦!比爾·蓋茨、巴菲特也不過百年一遇的人才,五百年一遇的也就牛頓、愛因斯坦了。

    牛逼吹破了,誰去縫啊?十年一遇就不得了啦。

    ”于江湖又補充道,“我寫了一個粗線條,千把字,你呀,就來個合理虛構,七八千字吧。

    ” 稿子以一個對胡蒙知根知底爛兄爛弟的口氣寫成,寫胡蒙如何由放蕩不羁的波希米亞人升華成既懷抱理想、又腳踏實地的儒商。

    調侃中明貶暗褒。

    我的工作就是将動辄顯露出來的、過于主觀的意圖隐藏起來,繞着,兜着,掖着,偶爾露峥嵘,一露就猙獰。

     交稿後于江湖和胡蒙看得呵呵大笑。

    吳麗麗崇拜地望着胡蒙,就像非洲饑民望着熱氣騰騰的烤白薯。

     2 一家省級駐京辦會議室座無虛席。

    喬裝打扮、衣冠楚楚的胡蒙和于江湖端坐主席台中央,我和許佳也陪坐一旁。

    橫幅:“北京波希米亞文化有限公司、美國阿波羅公司聯合新聞發布會”。

    許佳主持會議,介紹了幾個人。

    關于我,她隻是一句帶過,說我是新加盟的戰略性人物。

     首先發問的是一文化報記者:“請胡先生談談這部書稿的産生過程、主要内容,以及和美方的洽談經過。

    ” 胡蒙微微一笑,将麥克風往面前一拉,噗噗兩聲,說:“媒體上說的很詳細了,我就沒必要浪費時間了吧。

    總之,這是一部類似于最偉大的未來學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作品,前沿性的,未來學範疇,它将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

    ” 第二個科技記者:“類似《第三次浪潮》的巨著全部誕生于西方,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幾乎沒啥前沿科技或理論,有可能誕生這樣一部偉大著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