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1 人潮洶湧,災民似的,我被撞得東倒西歪,還得奮力擺脫形形色色的粗暴拉客族。

    出站大廳,密密麻麻的警察和保安鷹一樣的目光搜尋着人群,密集地抽查旅客證件。

    穿制服的總是讓我這種人眼發暈腿發軟,我問旁邊一位河北旅友咋回事,他反問:“你買票沒用身份證嗎?” “沒呀。

    ” “那是你沒趕上,查練功的。

    ” “沒聽說啊?” “我也不知道。

    嗨,說得很嚴重,說是邪教。

    電視裡不停地放。

    ” 我心虛地經過篩選,一出廣場,擁擠嘈雜燥熱汗臭和汽車尾氣讓我幾欲窒息。

    我餓狗搶食一樣擠上20路公汽。

    在北京站廣場又是一番掙紮,再次彙入另一片人山人海。

    看着巍峨的樓群開闊的街道閃爍的燈海,我如同十九世紀初到巴黎的外省人于連或拉斯蒂涅(注:于連、拉斯蒂涅,分别為法國作家司湯達(1783~1842)《紅與黑》和巴爾紮克(1799~1850)《人間喜劇》中男主角。

    )一樣局促不安。

     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突入腦海:這個1000多萬人的城市,每天拉的屎、撒的尿都順着下水道流那去了? 汗流浃背的我拿出地圖對照着走,穿過地鐵通道,進入涼爽的恒基中心,然後通過長安街地下通道,來到長安大戲院背後僻靜的貢院胡同裡的四川駐京辦。

    這兒位置好,憑四川身份證可打折。

    中國人是靠味覺來認知世界和自我的,對于異鄉人而言,找到家鄉客棧,聽到鄉音,吃到家鄉菜,味覺上的認同就消弭了異域感,舒緩了緊張感,你也就獲得了一種短暫而虛拟的安全感。

     “沒目的就不能來嗎?這事夠稀罕的。

    ”看着登記薄上“來京目的”那一欄我就想笑。

     “您第一次來北京吧?”那女子笑着問我。

     “來過,前年還來過呢,住海澱那邊一賓館。

    ” “沒讓您填嗎?我不信。

    ” “是會務組幫我登記的。

    ”我想起來了。

     “對吧,不是老鄉為難您,規定不是我定的。

    ” “你說壞人來旅館還會寫下‘我是來犯案的’的?我算開眼啦。

    ”我拿起筆來,飛速寫下一溜字。

    那女子笑得直不起腰,另一女子納悶地拿起登記簿念了出來:“瞻仰偉大領袖遺容?啊——!” “人民想念毛主席——這理由正當吧?來一次首都我容易嗎?全村都眼巴巴等我帶回好消息呢。

    ”在衆人的笑聲中,我拿起身份證、鑰匙、出入證轉身進了電梯。

     房間正對西曬,踏進去就像進了烤箱。

    趕緊打開電風扇,還是大汗淋漓。

    我鎖好錢包和手機,取出拖鞋,來到公共浴室。

    隻有一男的。

    我一聲不吭沖了一會,那男的和我搭讪:“四川人吧?” “啊。

    ” “旅遊還是開會啊?” “瞻仰偉大領袖遺容——第二次。

    ” 他大笑起來,笑聲既像公公又像娘娘。

    我掃了一眼,斯文的中年男人,身子白得晃眼,如去了毛的行貨。

     “你身上好多毛啊!”他忽然說。

     “嗨,我屬猴子的,沒進化完,嘢——,我直立行走了。

    ”這無聊的地方,開開玩笑挺解悶。

     他也大笑。

    突然,他一步上前:“哎呀,多雄性啊,好性感!” 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就摟住我,我吓得一退,呵斥道:“你幹嘛呀你?” “我給你搓背吧,我們互相搓吧。

    小夥子好性感啊!”他叫道,一隻手伸到我背上。

    我奮力甩開他的手,讓他滾蛋。

    這個放肆的“同志”尴尬退後,讪讪地“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草草穿衣滾蛋了。

     次日,我并沒有去瞻仰偉大領袖遺容——再偉大的木乃伊也是木乃伊。

    記得首次進京去瞻仰時,那宏大而陰森差點沒讓我當場暈過去,明明想擠出眼淚,結果卻濕了褲子。

    打小就特怕死人,總擔心那物事會突然坐起來沖你一笑什麼的。

    我想如果偉大領袖在天有靈,一定大發革命雷霆,無神論領袖的遺體是爾等拿來展覽的麼? 我又看地圖,又問路人,東拐西繞,走進一大片不見邊際的迷宮般的胡同裡,好不容易才找到“燒餅胡同”。

    這個壓根就沒燒餅鋪子的胡同又窄又擠,一人多高的灰撲撲的老舊建築,猶如八十年代初期的靀城背街,和胡同外寬闊體面的大街猶如兩個世界。

    晨歌所在的赫赫有名的出版社就位于胡同深處。

     老四合院門口,一老頭命我登記。

    還好,登記薄上“來京目的”一欄換成了“來本單位事由”,所以“瞻仰偉大領袖遺容”就變成了“和晨歌談稿”。

    老頭拿起老花鏡,看看我填的信息,再擡頭掃視我一眼:“哦——四川的?出書的吧?” 我哼哼哈哈。

    他又問:“家鄉人民生活還好吧?” 我有些吃驚,答道:“托您的福,家鄉人民很幸福。

    ” 他顯然很滿意這個答案,還做出禮賢下士狀,親自領我走進大院。

    晨歌正和一著名作家通電話。

    他看上去年輕,一表人才,站起來和我握手,捂着電話對我說先到對面主編室。

    冬陽嬌小精幹,前幾年她和晨歌編輯的幾套作品橫掃中國之後,暢銷書不斷,名氣如日中天,門庭若市。

    冬陽取下眼睛,看着我:“你是戈海洋吧?” “是的。

    ”我就像僞軍見了太君似的點頭哈腰。

     “你這是專門到北京談書稿來了?” “好幾件事呢。

    ” “你的稿子我看了。

    ”她站起來給我沏了一杯茶,安排我坐下,接着說,“你年輕,有潛力。

    不過這部書稿要出的話還得大改,咋改,你聽我的意見。

    ” “當然當然,給你們投稿,我不自量力。

    ”我恭謙地說。

     “我們社雖然名氣大,但還是小社。

    ”她說,“你看我們這辦公環境,老民居,夠寒碜的吧,來個人都不好意思。

    不過我們過兩月就搬到寫字樓去了,五A級的,以後有機會可以過來坐坐。

    ” 然後她叫一女孩将我的書稿拿來,翻開,裡面有一些用筆标出的記号,她随便指出幾處:“你瞧,你這樣寫,看着倒痛快,出來肯定惹事。

    ” “那不過一個處級幹部,這種芝麻官中國怎麼也得上百萬吧。

    ”我小心翼翼地說。

     “這個跟級别沒關系,是寫法問題,背後是态度問題。

    你這部稿子麻煩大了,還沒出就被盯上了,出了你可沒事,我們脫不了關系。

    也許别的社沒問題,我們出過一次事,檢讨個沒完。

    ”她解釋道,“我們是出版社,上邊不給你書号,你吃啥?” “理解,理解。

    ”我連連說。

     冬陽要我把書稿拿回去動大手術,改完給晨歌。

    寒暄一陣,把我送出了燒餅胡同。

    為了确證燒餅胡同是否真有燒餅,我從另一頭走出去,連燒餅味兒都沒有,倒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