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照例是标準照、生辰、單位、工齡、文化度、政治面貌等信息,最後是“有關部門”髒兮兮卻很權威的印章。

    做工一點也不粗糙,和無數榮譽證相比,惟一不同是毫不起眼的“下崗”兩字。

    我深情凝視這個紅色塑料殼,越看越興奮。

     這片土地盛産形形色色的證件、證書和證明。

    打小我就獲得過無數個類似證件:“三好”“優秀”“标兵”“分子”……絕大多數人就這樣被一張白紙或硬殼塑料歸了類畫了圈,你TMD就必須老老實實畫地為牢終其一生。

    你啥貨色,幾斤幾兩,哪來哪去,全然不由自己說了算。

    比如現在,主觀上自命清高、客觀上也算絕頂聰明的我,一不留神就被宣布為落後生産力啦。

     照片中那個端正清雅稚氣未退的倒黴蛋看着讓人蛋疼,轉念一想,不到而立就告老還鄉,你小子也算功德圓滿啦。

    揣着官方給你的新證件,你會忽然覺得——老子也是有來頭的。

     3 龐大的住院部大樓曲折幽深,病恹恹的病人、焦急的家屬、木然的白大褂來來往往。

    青苔般慘綠的半截牆壁讓昏暗變成了陰暗,濃重的酒精、中藥和藥劑的混合味兒承載于細微的空中塵埃,侵入眼眶、口腔、鼻孔和每一個裸露的毛孔,一種暗物質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那一刻你确信,另一個空間的存在。

     康複理療室白晃晃的日光燈下,分布着十幾張堅固的鐵質理療床。

    一個白發蒼蒼、慈眉善目、高大壯碩的老人躺在靠近窗口的理療床上,床旁架子上是網線複雜的儀器,小紅燈閃爍,電流聲滋滋響,液體汩汩流動。

    老人寬大無力的手背上插着輸液針,從頭到腳插滿了銀針——他在接受電磁和針灸治療。

     幾月前一個中午,一向身強力壯的他突感半身無力,站立不穩,送至附近醫院,初步診斷為突發性中風。

    但那個關鍵設備——做“血流變”測試的儀器卻壞了。

    為了多弄幾個銀子,醫院不讓轉院。

    當時沒意識到問題嚴重,也就沒轉。

    拖了一周機器才好,果然是中風,但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顧不上和醫院糾纏,趕緊轉院。

    中國老年人大都迷信中醫,即使我搬出孫中山魯迅郭沫若的說辭,也無法說服他們。

    幸好這家中醫藥并非挂羊頭賣狗肉,幾個月後病情明顯好轉,頭腦完全清醒,還能在攙扶下四處走動。

    虛驚一場後,我們樂觀認為,他至少可以活到九十九歲。

     我和坐在旁邊沙發上的母親打招呼,大我四十一歲的父親雙目睜開,對我笑了笑。

    我湊近他看看,摸了摸額頭,問了句:“今天感覺咋樣?” “還行。

    ”他微微點頭,反問我這幾天去哪了? “發财了,一天賺了七千多。

    ”我從皮包裡拿出一沓錢,在他面前晃了晃。

     “啊?你們幾個都賣斷了?咋不和我們商量一下?”他瞪大了眼鏡。

     “這是改革,商量又咋樣?誰讓你在企業混了一輩子,離休才一副縣級,這下革到自己頭上了吧?”在父親面前我一向口無遮攔,幼年心目中的戰争英雄老革命等神聖形象,早已化為一個唠唠叨叨樂樂呵呵的彌勒佛。

    老爸被噎得無話可說,嘴角蠕動一下,眼裡閃出一絲悲哀。

    母親趕緊給我使眼色。

     “我們這把老骨頭,管他的,再差,死了至少還有人拉去燒了。

    年輕人咋得了哦,不是沒工作就是下崗,年紀輕輕的。

    ”旁邊一病友插話,老頭老廖是靀城碩果僅存的幾個老紅軍之一,以前常來我家串門。

     “那你們幾個咋辦?”父親問。

     “嗨,您操那心幹啥?您養您的病。

    我們不都好好的嗎?姐姐開她的小餐館,幺弟開他的出租車,我戳我的洞洞魚(注:戳洞洞魚,四川方言,指沒規律的掙錢,通常指小錢。

    )。

    ”我說。

     “洞洞魚,那麼好戳?”廖老頭問。

    我說時好時壞,全靠運氣。

    他饒有興趣地問:“你在戳啥魚?” “那就多了,我在街上販舊手機和電話卡,我在舞廳賣唱,我開小餐館台球室電子遊戲廳,搞傳銷——” “啥?傳銷——?這個不好,這個不好,專害熟人。

    ”老革命打斷我,氣憤地說,“我就被我侄娃子騙了三千塊,一個水龍頭嘛。

    ” “呵呵,我也看出來啦,及時收手了,一筆也沒做成。

    最近,我為貴黨工作了。

    ” “貴黨?”老紅軍有些不悅,“好像你不是我黨後代似的。

    ” “也就您這麼高看我。

    ”我笑,“我想接您班,讓嗎?” “當然,黨的後代不接誰接啊?”老頭很為革命自有後來人高興,饒有興趣地問,“現在說說你幹啥呢?” “這個——”我從皮包裡拿出一份雜志遞給他,上面有一把鮮紅的鐮刀斧頭,“這個好使,打土豪分田地厲害,戳洞洞魚也厲害,一家夥下去,沒不就範的。

    ” “啥意思?”他翻翻雜志,拿出老花鏡。

     “别信他,盡瞎吹。

    ”我老爸說。

    我不以為然:“嗨,公開的秘密了嘛。

    ” “哦,曉得了,有償新聞嘛,還搞啊?”老頭看看了目錄,驚叫,“嘢——,這個王八蛋,不剛雙規了嗎?他咋也上去了?瞧他還人五人六的。

    ” 我一看照片,是一剛落馬的局長,忙解釋:“雜志進印刷廠時,他還沒落馬,這就不是我們的責任了。

    ” “那倒是。

    ”老頭轉移話題,“聽說你學英語的還愛寫作,咋搞成這樣啊?該去外貿局或報社電視台嘛。

    ” “我去不了,沒關系,皮(注:皮,四川方言,指錢,鈔票。

    )也不厚。

    ” “哎,老頭子,這就不怪你兒子羅。

    ”老頭唉聲歎氣。

    我清楚地看到父親閉上眼睛,青筋蠕動,一言不發。

     忽然儀器發出嘟嘟聲,護士進來,關閉儀器,拔掉各種針頭,又做了一些按摩護理。

    我們扶起父親,挽着他歪歪瘸瘸地回了病房。

    父親又是一聲歎息:“我看你咋得了哦——” “咋又來了?我咋啦?我挺好的。

    ”我嘟哝着給他剝了一個橘子。

     “咋啦?”父親努力伸直一根手指,“你呀,工作沒了,還光闆司令一個。

    ” “你就打一輩子光棍?轉眼就三十了!”我媽也趕緊接上話頭。

    在連續給我推銷幾個對象失效後,他們抓住一切機會給我施壓。

     “哪條法律規定了三十歲必須結婚?老爸不也三十二歲才結婚嗎?” “那是因為我結婚年齡不夠!”我媽一急,脫口而出,“三十而立,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

    你看看你中學同學,除了那個老頑童葉東江,哪個沒安家立業?冬娃子(即冬瓜)的兒子可以打醬油了,富娃子(即白成富)的兒子可以玩‘躲貓貓’遊戲了……你老爸都這樣了,孫子的影兒都沒見着呢。

    ” “那有啥好羨慕的,還嫌中國人不夠多啊?啥三十而立,古人壽命短,四十歲告老還鄉五十就等死,三十能不立嗎?我年輕着呢,含苞欲放。

    ”我沒心沒肺地擡杠。

     “哼,不想,想也沒用!現在沒工作了,更沒門了。

    ”老爸居然用起了激将法。

     “不是解決不了而是不想解決——候選人太多,我要顧全大局維護團結嘛。

    ”我一得意,誇下海口,“信不信我明後天就帶幾個來,你們也過一把選妃子的瘾。

    ” “真的?”二老對視一眼,異口同聲地問又異口同聲地答,“瞎說。

    ” 我站起來,拿起包,硬着頭皮說:“當然。

    我現在就去安排。

    ” “你就在這裡吃了吧,再詳細說說。

    ”我媽說。

     “我今天賺了七千多,還吃啥食堂,改天請客。

    ”我親了親老爸的額頭,急哧白咧地走了。

     4 坦率說,孤獨并不讓我難堪,我的形影相吊是自找的,我管它叫“光榮孤立”,就像十九世紀的美國外交。

    我屬于高壓鍋焖飯——早熟型的孩子。

    男女之情,小學時想入非非,中學時蠢蠢欲動,大學時陰差陽錯,畢業後有兩次無疾而終的戀愛,失去了激情。

    那時,全民發财狂潮再起,我也摩拳擦掌,盡管大多賺吆喝卻樂此不疲。

    賺了錢,哥幾個嘯聚一堂,提前過幾天共産主義生活;遇到經濟危機了,就賴在父母家裡蹭飯,那時還沒“啃老族”這個詞,說起來我挺有開拓精神的。

     發不了财,我也想過考研,至少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

    說實在的,我厭惡且不擅長一切形式的考試。

    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内回答一幫比你還蠢的混蛋提出的古怪問題、再以他們的标準答案來考查你的智商實在不靠譜,跟電視上“幸運250”似的。

    十年前高考純粹少不更事,屈服于社會偏見,害得我留下一人生污點。

    十年後又病機亂投醫。

    我在馬列主義、國際關系和社會學之間猶豫了很久,選擇了社會學。

    我連資料都沒有找齊,複習一月匆匆上場。

    憑着被敲骨吸髓的中小學填鴨教育毀掉了一半、又被指鹿為馬的大學教育糟蹋了另外一半的智力,楞是沒考上。

    連我這個有着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活動家都考不上,去TMD社會學吧! 考公務員為人民币服務吧。

    可是我本為幹部身份卻莫名其妙弄丢了,屁民一個,老爸早靠邊站,有戲嗎?撤了吧,免不了忿忿地想:媽的,誰動了我的幹部身份?誰壞了我為人民服務的好事兒? 我原本對生命充滿了虛無和荒誕感,但目睹給了我生命的父母一天天老去——特别是老爸中風後醫生私下坦誠,如遇複發随時有危險,突然覺得生命是有重量、有質感的,是觸手可及又可戛然而止的。

    也許正因為老年人對此感應更強烈,才執拗渴望以傳宗接代的方式延續生命。

    連亞聖人也鼓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我實在不想延續出個小戈海洋、小流氓無産階級來?但作為父母的生命延續體,你卻不得不尊重他們的感受。

    我媽比聖人說得更有人情味:“有個家可以互相支撐,你的心也不會那麼野了。

    ” 傍晚,無聊透頂的我在餐館吃了飯,在江邊沙灘上轉悠,腦子裡一團糟。

    涼風輕佛,晚霞西沉,白花花的江水蜿蜒流瀉,碎銀般的細浪泛着紅彤彤的光斑。

    遠處明暗糾結的山巒、建築和樹木如一幅靜默畫,溫暖而悲涼。

    我歎息一聲,登上河堤台階,不經意鑽進一臨江茶樓,一眉目清秀的女孩迎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