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善于觀察、善于學習、善于自我約束的那種人。
也許她在她父親那裡學會了謙虛和果敢,繼承了父親溫柔敦厚的文人氣質,以及在決定了任何事情之後,永不更改的決心;在母親那裡學到了安靜慈悲以及簡樸的生活方式;在她的老師蘇秉琦和宿白等先生那裡,她懂得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在社會和整個的人生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摒除任何矜驕之心;她也在敦煌的前輩那裡學會了意志的堅定,懂得了在任何時候都要學會堅持和隐忍,懂得了信賴自己的真心,懂得了要有大的作為,必定要經曆大的磨難,以艱苦求卓絕,在任何的艱難和痛苦中鎮定如常,如如不動。
而所有這些在她身上所體現的美德,都是她生命中所敬慕的那些人以人格的方式傳導給她的,每一位接觸樊錦詩的人都可以在她柔弱的軀體裡感受到一種至剛的力量,感覺到一種堅定、謙遜、溫和的精神氣質。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論語·子張》)意思是說,君子的氣質有三種變化:遠望他的外表,很嚴肅;近距離接觸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很嚴厲。
樊錦詩就是那種達到大道似水、至柔至剛、剛柔并濟的人。
她在人格方面,自有一種甜美、甯靜、淡然和尊嚴。
正是這樣一種和諧呈現,讓我們看到她與她所從事和堅守的事業融為一體。
她所在的地方就是敦煌,就是莫高窟,就是考古保護事業;而敦煌的所在就是她的所在,她的名字就代表着莫高窟。
她選擇敦煌和莫高窟作為自己心靈的歸宿,敦煌和莫高窟選擇了樊錦詩向世人言說它的滄桑、寂寞、瑰麗和永恒。
也許當一個人真正了悟時,他的内心才會升起一種持續的歡樂和發自内心的喜悅,因為這是從心靈深處生發出一種迷惘的解脫和無惑的快樂,而這樣一種無惑的快樂是其他世俗意義上的快樂所無法比拟和超越的。
古羅馬哲人塞涅卡說:“正是心智讓我們變得富有,在最蠻荒的曠野中,心智與我們一起流放,在找到維系身體所需要的一切後,它飽嘗着對自己精神産品的享受。
” 我在《樊錦詩和宿白的師生情緣》這篇文章裡,曾用“守一不移”四字來概括樊錦詩一生的追求和意義。
這個“一”就是莫高窟,她來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一”是她作為北大人的自覺和自律,離開北大以後,一直在她身上傳承和保留了的北大精神;這個“一”還是知識分子的良知,她從沒有忘卻也沒有背叛過。
所以,她的一生就是“守一不移”的覺悟的人生。
唯有莫高窟的保護,才是她确證自己存在的最好方式和全部目的。
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就是:躺下醒來都是莫高窟,就連夢中也是莫高窟。
正是這種堅貞和執着,使她“飽嘗着對自己精神産品的享受”,在世人面前呈現為這樣的一個純粹的人。
樊錦詩沒有為自己的孩子們留下什麼遺産,她捐出了所有個人獲得的獎金用于敦煌的保護。
她從來不留戀美食和華服,不留戀金錢和名利。
她穿衣隻求舒适便可,一件結婚時候置辦的外套穿了四十多年,裡子全磨壞了也不舍得扔;吃飯必須餐餐光盤,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所有和她一起吃飯的人;酸奶喝完了,必須用清水把酸奶瓶涮幹淨,空瓶子帶回去當藥瓶子繼續用;酒店裡沒有用完的小肥皂,必須帶到下一個地方接着用;離開酒店的時候一定把裡裡外外打掃幹淨,她說這是對服務員的尊重……我曾問她:“你為什麼這麼節省?”她說:“我經曆過困難的日子,覺得不應該鋪張浪費。
但主要原因是父親去世之後,家裡很困難,母親和兩個弟弟都沒有工作,我的大部分工資都要寄回上海家裡,慢慢就養成了緊衣縮食的習慣。
” 樊錦詩是過着最質樸的生活的那一類人。
對于這樣質樸的人而言,質樸生活源自心靈最深處的自覺。
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向世界介紹她心愛的莫高窟,介紹她所從事的莫高窟保護事業,仿佛她人生的全部意義都是在這一件事情上面。
能夠遇見這樣的人,并且與這樣的人行路和思考,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體驗。
她好像習慣于把每一件事當成人生的最後一件事情去做,時刻履行在有限的人生中的責任,能夠完全控制并實現着自己的品質,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嚴格地塑造自己,成為自己真正的造物主。
在樊錦詩的身上,呈現着一種少有的氣質,單純中的深厚,甯靜中的高貴,深沉中的甜美。
當我這樣感覺她的神氣的時候,我發現,這正是我面對敦煌壁畫時候的關于美的體驗。
壁畫穿越曆史的美,那種滄桑中的清雅和燦爛,在這裡以一種奇妙的方式滲透在一個人的氣度之中。
她的高貴來自她思想的嚴肅、莊重和純正;而那種深沉也許來自長年的關于文物保護的憂思,來自她對于莫高窟這一人類絕無僅有的寶庫的現在和未來的強烈責任;而她的童真,年屆八十卻依然如少女一般純真的笑容,是偉大的藝術和神聖的使命所賦予她的那種安甯和靜谧的心靈所造就的。
她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顧春芳 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學燕南園
也許她在她父親那裡學會了謙虛和果敢,繼承了父親溫柔敦厚的文人氣質,以及在決定了任何事情之後,永不更改的決心;在母親那裡學到了安靜慈悲以及簡樸的生活方式;在她的老師蘇秉琦和宿白等先生那裡,她懂得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在社會和整個的人生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摒除任何矜驕之心;她也在敦煌的前輩那裡學會了意志的堅定,懂得了在任何時候都要學會堅持和隐忍,懂得了信賴自己的真心,懂得了要有大的作為,必定要經曆大的磨難,以艱苦求卓絕,在任何的艱難和痛苦中鎮定如常,如如不動。
而所有這些在她身上所體現的美德,都是她生命中所敬慕的那些人以人格的方式傳導給她的,每一位接觸樊錦詩的人都可以在她柔弱的軀體裡感受到一種至剛的力量,感覺到一種堅定、謙遜、溫和的精神氣質。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論語·子張》)意思是說,君子的氣質有三種變化:遠望他的外表,很嚴肅;近距離接觸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很嚴厲。
樊錦詩就是那種達到大道似水、至柔至剛、剛柔并濟的人。
她在人格方面,自有一種甜美、甯靜、淡然和尊嚴。
正是這樣一種和諧呈現,讓我們看到她與她所從事和堅守的事業融為一體。
她所在的地方就是敦煌,就是莫高窟,就是考古保護事業;而敦煌的所在就是她的所在,她的名字就代表着莫高窟。
她選擇敦煌和莫高窟作為自己心靈的歸宿,敦煌和莫高窟選擇了樊錦詩向世人言說它的滄桑、寂寞、瑰麗和永恒。
也許當一個人真正了悟時,他的内心才會升起一種持續的歡樂和發自内心的喜悅,因為這是從心靈深處生發出一種迷惘的解脫和無惑的快樂,而這樣一種無惑的快樂是其他世俗意義上的快樂所無法比拟和超越的。
古羅馬哲人塞涅卡說:“正是心智讓我們變得富有,在最蠻荒的曠野中,心智與我們一起流放,在找到維系身體所需要的一切後,它飽嘗着對自己精神産品的享受。
” 我在《樊錦詩和宿白的師生情緣》這篇文章裡,曾用“守一不移”四字來概括樊錦詩一生的追求和意義。
這個“一”就是莫高窟,她來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一”是她作為北大人的自覺和自律,離開北大以後,一直在她身上傳承和保留了的北大精神;這個“一”還是知識分子的良知,她從沒有忘卻也沒有背叛過。
所以,她的一生就是“守一不移”的覺悟的人生。
唯有莫高窟的保護,才是她确證自己存在的最好方式和全部目的。
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就是:躺下醒來都是莫高窟,就連夢中也是莫高窟。
正是這種堅貞和執着,使她“飽嘗着對自己精神産品的享受”,在世人面前呈現為這樣的一個純粹的人。
樊錦詩沒有為自己的孩子們留下什麼遺産,她捐出了所有個人獲得的獎金用于敦煌的保護。
她從來不留戀美食和華服,不留戀金錢和名利。
她穿衣隻求舒适便可,一件結婚時候置辦的外套穿了四十多年,裡子全磨壞了也不舍得扔;吃飯必須餐餐光盤,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所有和她一起吃飯的人;酸奶喝完了,必須用清水把酸奶瓶涮幹淨,空瓶子帶回去當藥瓶子繼續用;酒店裡沒有用完的小肥皂,必須帶到下一個地方接着用;離開酒店的時候一定把裡裡外外打掃幹淨,她說這是對服務員的尊重……我曾問她:“你為什麼這麼節省?”她說:“我經曆過困難的日子,覺得不應該鋪張浪費。
但主要原因是父親去世之後,家裡很困難,母親和兩個弟弟都沒有工作,我的大部分工資都要寄回上海家裡,慢慢就養成了緊衣縮食的習慣。
” 樊錦詩是過着最質樸的生活的那一類人。
對于這樣質樸的人而言,質樸生活源自心靈最深處的自覺。
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向世界介紹她心愛的莫高窟,介紹她所從事的莫高窟保護事業,仿佛她人生的全部意義都是在這一件事情上面。
能夠遇見這樣的人,并且與這樣的人行路和思考,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體驗。
她好像習慣于把每一件事當成人生的最後一件事情去做,時刻履行在有限的人生中的責任,能夠完全控制并實現着自己的品質,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嚴格地塑造自己,成為自己真正的造物主。
在樊錦詩的身上,呈現着一種少有的氣質,單純中的深厚,甯靜中的高貴,深沉中的甜美。
當我這樣感覺她的神氣的時候,我發現,這正是我面對敦煌壁畫時候的關于美的體驗。
壁畫穿越曆史的美,那種滄桑中的清雅和燦爛,在這裡以一種奇妙的方式滲透在一個人的氣度之中。
她的高貴來自她思想的嚴肅、莊重和純正;而那種深沉也許來自長年的關于文物保護的憂思,來自她對于莫高窟這一人類絕無僅有的寶庫的現在和未來的強烈責任;而她的童真,年屆八十卻依然如少女一般純真的笑容,是偉大的藝術和神聖的使命所賦予她的那種安甯和靜谧的心靈所造就的。
她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顧春芳 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學燕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