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人生的不确定性
[1]北京大學曆史學系《北京史》編寫組編:《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黃葦、夏林根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解放》,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第二章神聖的大學 [1]參見《論北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郭衛東、牛大勇主編:《北京大學曆史學系簡史(初稿)》,北京大學曆史學系,2004年。
[3]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四十年(1952—1992)》,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92年。
[4]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培養目标包括考古研究人員、文物工作幹部和考古教學師資。
一至三年級上課,四年級上學期田野考古實習,下學期完成論文。
設有相關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小組。
夏鼐主講《考古學通論》《考古方法》,梁思永、郭寶鈞、蘇秉琦是該教學組成員;林耀華主講《人類學通論》,陳永齡、沈家駒是該教學組成員;郭寶鈞主講《中國曆史考古學》,楊鐘健、夏鼐、佟柱臣、安志敏是該教學組成員;向達主講《中國考古學史》,張政烺、夏鼐、蘇秉琦、閻文儒是該教學組成員;張政烺主講《古文字學》;鄭振铎主講《中國美術史》,張珩、王遜、啟功、莫宗江、閻文儒、徐邦達是該教學組成員;韓壽萱主講《博物館學通論》,王振铎、傅振倫是該教學組成員。
1952年之後還開設了一些新的課程,内容有政治經濟學、中國史、世界史、中國美術史、中國近代史、史前考古學等。
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還和中國社科院舉辦過四期考古學培訓班,先後培訓了346名學員。
[5]蘇恺之:《我的父親蘇秉琦:一個考古學家和他的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
[6]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設在中南海的西四所,位于懷仁堂左側。
研究所下設考古組和曆史組,考古組由徐旭升負責,聘請何士骥和蘇秉琦加入工作;曆史組聘顧颉剛為主任,聘請人員裡有吳世昌、吳豐培、劉厚滋、張江裁、陳垣、馮家升、白壽彜、顧廷龍、王振铎等人;1948年後,徐炳昶、陳垣、陳寅恪、顧颉剛、姚從吾、張政烺、董作賓、湯用彤、李俨等都曾是學術委員會的成員。
[7]宿白主編:《蘇秉琦先生紀念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8]宿白主編:《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緬懷考古學宗師蘇秉琦先生》,《文物季刊》1997年第4期。
[10]蘇秉琦:《如何使考古工作成為人民的事業》,載《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77頁。
[11]通過澗河西岸的發掘,以及澗河東岸的鑽探,考古學家發現了東周王城的北牆和西北、東北兩個城角。
[12]敦煌文物研究所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第三章敦煌是我的宿命 [1]張先堂:《古代佛教法供養與敦煌莫高窟藏經》,《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1頁。
[2]參見周一良為王重民著《敦煌遺書論文集》所作序。
[3]參見陳寅恪為陳垣編著《敦煌劫餘錄》所作序。
第五章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1]參見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第九至十一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劉進寶《敦煌學通論》第五章第三節《國外的敦煌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榮新江:《敦煌學百年:海外漢學的奉獻》,《光明日報》2000年10月20日。
[3]同注釋〔2〕。
[4]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姜伯勤:《陳寅恪先生與敦煌學》,《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
[6]引自張大千:《對江兆申話敦煌》。
[7]常書鴻:《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8]榮新江:《驚沙撼大漠—向達的敦煌考察及其學術意義》,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七卷),中華書局2004年1月版,第99—127頁。
[9]向達先後撰寫了《倫敦的敦煌俗文學》(1937)和《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1939)等文。
特别是《倫敦的敦煌俗文學》,總共收錄四十餘篇敦煌俗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利用敦煌文書研究俗文學的“拓荒之作”,為敦煌俗文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0]向達對敦煌地區諸石窟留下了重要記述,如《敦煌千佛洞各窟剝離剜損略表》。
此外,還寫成多篇有關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論文初稿,即後來陸續發表的《西征小記》《莫高、榆林雜考》《兩關雜考》《羅叔言〈補唐書張議潮傳〉補正》等文,這些成果是他兩次考察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集中體現。
[11]傅斯年對向達的學術成就評價極高,他說向達是“今日史學界之權威
[2]黃葦、夏林根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解放》,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第二章神聖的大學 [1]參見《論北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郭衛東、牛大勇主編:《北京大學曆史學系簡史(初稿)》,北京大學曆史學系,2004年。
[3]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四十年(1952—1992)》,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92年。
[4]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培養目标包括考古研究人員、文物工作幹部和考古教學師資。
一至三年級上課,四年級上學期田野考古實習,下學期完成論文。
設有相關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小組。
夏鼐主講《考古學通論》《考古方法》,梁思永、郭寶鈞、蘇秉琦是該教學組成員;林耀華主講《人類學通論》,陳永齡、沈家駒是該教學組成員;郭寶鈞主講《中國曆史考古學》,楊鐘健、夏鼐、佟柱臣、安志敏是該教學組成員;向達主講《中國考古學史》,張政烺、夏鼐、蘇秉琦、閻文儒是該教學組成員;張政烺主講《古文字學》;鄭振铎主講《中國美術史》,張珩、王遜、啟功、莫宗江、閻文儒、徐邦達是該教學組成員;韓壽萱主講《博物館學通論》,王振铎、傅振倫是該教學組成員。
1952年之後還開設了一些新的課程,内容有政治經濟學、中國史、世界史、中國美術史、中國近代史、史前考古學等。
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還和中國社科院舉辦過四期考古學培訓班,先後培訓了346名學員。
[5]蘇恺之:《我的父親蘇秉琦:一個考古學家和他的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
[6]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設在中南海的西四所,位于懷仁堂左側。
研究所下設考古組和曆史組,考古組由徐旭升負責,聘請何士骥和蘇秉琦加入工作;曆史組聘顧颉剛為主任,聘請人員裡有吳世昌、吳豐培、劉厚滋、張江裁、陳垣、馮家升、白壽彜、顧廷龍、王振铎等人;1948年後,徐炳昶、陳垣、陳寅恪、顧颉剛、姚從吾、張政烺、董作賓、湯用彤、李俨等都曾是學術委員會的成員。
[7]宿白主編:《蘇秉琦先生紀念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8]宿白主編:《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緬懷考古學宗師蘇秉琦先生》,《文物季刊》1997年第4期。
[10]蘇秉琦:《如何使考古工作成為人民的事業》,載《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77頁。
[11]通過澗河西岸的發掘,以及澗河東岸的鑽探,考古學家發現了東周王城的北牆和西北、東北兩個城角。
[12]敦煌文物研究所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第三章敦煌是我的宿命 [1]張先堂:《古代佛教法供養與敦煌莫高窟藏經》,《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1頁。
[2]參見周一良為王重民著《敦煌遺書論文集》所作序。
[3]參見陳寅恪為陳垣編著《敦煌劫餘錄》所作序。
第五章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1]參見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第九至十一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劉進寶《敦煌學通論》第五章第三節《國外的敦煌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榮新江:《敦煌學百年:海外漢學的奉獻》,《光明日報》2000年10月20日。
[3]同注釋〔2〕。
[4]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姜伯勤:《陳寅恪先生與敦煌學》,《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
[6]引自張大千:《對江兆申話敦煌》。
[7]常書鴻:《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8]榮新江:《驚沙撼大漠—向達的敦煌考察及其學術意義》,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七卷),中華書局2004年1月版,第99—127頁。
[9]向達先後撰寫了《倫敦的敦煌俗文學》(1937)和《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1939)等文。
特别是《倫敦的敦煌俗文學》,總共收錄四十餘篇敦煌俗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利用敦煌文書研究俗文學的“拓荒之作”,為敦煌俗文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0]向達對敦煌地區諸石窟留下了重要記述,如《敦煌千佛洞各窟剝離剜損略表》。
此外,還寫成多篇有關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論文初稿,即後來陸續發表的《西征小記》《莫高、榆林雜考》《兩關雜考》《羅叔言〈補唐書張議潮傳〉補正》等文,這些成果是他兩次考察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集中體現。
[11]傅斯年對向達的學術成就評價極高,他說向達是“今日史學界之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