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累了将近二十萬字的訪談稿。

     樊老師有每晚散步的習慣。

    她最喜歡從家裡走到九層樓,聽聽懸在檐下的鈴铎,聽聽晚風掠過白楊的聲音,然後在滿天繁星升起之時,踩着月光,散步回家。

    離開敦煌前的一天晚上,她提議大家一起散步去九層樓。

     散步的時候她告訴我,沿着道路兩旁的是銀白楊,因為起風時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當地人管這種樹叫“鬼拍掌”。

    冬天的時候,樹葉落光,枝幹直指藍天,就更加氣宇軒昂了。

    那是我第一次眼睜睜看着夜晚的寂靜緩緩降臨,那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寂寞覆蓋下來的感覺。

    遠處是宕泉河,再遠處是宕泉河河谷地帶星星點點的綠洲,綠洲的外面是戈壁,戈壁的再遠處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和山脈。

    人在這樣的地方,就好像墜入了一個無盡的時空深淵,有一種無助感和失落感。

    她說,過去有位前輩對她說過一句話,要想在莫高窟生活,首要的功夫是要耐受得住這裡的寂寞。

     也是在那天晚上,她對我說,大家都認為她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其實她有幾次想過離開敦煌。

    我問她:“最後為什麼留下來?”她說:“這是一個人的命。

    ”鸠摩羅什當年随呂光滞留涼州達十七年,也是在一種并非自己選擇的情形下開始佛法的弘揚,而樊錦詩是随曆史與命運的風浪流徙至此。

    不同的是鸠摩羅什當年是東去長安,後來在“草堂寺”負責佛經的翻譯工作;而樊錦詩是西來敦煌,在“莫高窟”守護人類的神聖遺産。

    好在有彭金章這匹“天馬”,在她最艱難的時候,“伴她西行”,不離不棄,陪伴左右,和她一起守護千年莫高,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夜幕降臨時,九層樓的四周愈發安靜,安靜得仿佛都能聽到彼此的心跳。

    我們的耳畔是随風傳來的一陣陣叮叮當當的鈴聲,斷斷續續,若隐若現,似有若無……樊老師說那是九層樓的鈴铎。

    鈴铎的聲音躍動在黑夜和白天交替之際,讓人感到仿佛遊走在變幻莫測的夢境。

    直到滿天星鬥閃耀在我們的頭頂,微風從耳際拂過,那壁畫裡飛天彈奏的音樂也好像彌漫在我們的周圍…… 我突然明白了樊錦詩願意一輩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

    塵世間人們苦苦追求心靈的安頓,在這裡無需尋找。

    隻要九層樓的鈴铎響起,世界就安靜了,時間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三 我把錄音和訪談稿帶回了北京,很快就整理出了文字稿。

     從内容來看,這已經具備做成一個訪談錄或口述史的基礎。

    但口述文字要落實到書面,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第一,訪談涉及的問題比較分散,需要條分縷析、理出層次、分出章節;第二,關于壁畫藝術、石窟考古、遺産保護等許多具體的例子隻是口頭提到,年代、數據、事件的詳細經過在口述過程中無法做到完全準确和翔實,有些問題隻是點到為止,需要事後一一查實補充;第三,談話中有的内容比較充分,有些内容比較單薄,需要事後翻閱資料、查漏補缺;此外,口頭表達避免不了口語化,而其中涉及的敦煌曆史、敦煌藝術、敦煌學、考古學以及遺産保護等問題卻是專業性、學術性極強的話題,必須确保知識性的内容準确無誤……如此一來,我深感訪談的稿件離最終成書距離遙遠。

    究竟如何來處理這二十萬字的采訪稿,成了我面臨的一個難題。

     我把口述的内容整理出十三個部分,分别涵蓋了童年、大學、實習、曆史、學術、劫難、至愛、藝術、保護、管理、搶救、考古報告和莫高精神,這就是這本書十三章的最初框架結構。

    這個框架不僅包含了樊錦詩的個人命運、人生經曆,還涉及敦煌的曆史、藝術、學術以及敦煌保護管理等各方面的問題。

    但是,我不能确定樊老師是否同意這樣的框架。

    當我忐忑不安地給她看全書的框架設計時,她的話讓我心中的這塊石頭落了地。

    她說:“我很贊同你的設想。

    我沒有什麼傳奇故事,我的人生意義正是和敦煌聯系在一起的,我和敦煌是不可分的。

    我樊錦詩個人的經曆應該和具體的時代聯系在一起,你的想法也是我所希望的。

    ” 然而,這本書是一次跨度極大的多學科嘗試。

    寫樊錦詩和敦煌,涉及敦煌藝術、敦煌學、考古學、文物保護等多個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學科領域,還有曆史學、宗教學,以及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種文明和敦煌之間的交融互動……對我個人而言是個挑戰。

     完成此書,除了跨學科的難度之外,還有各章内容的不平衡,有的充實,有的薄弱,有些章節内容隻有數千字。

    怎麼辦?樊老師遠在敦煌,我在北京,不可能每天和她通電話,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抛給她,畢竟她重任在身,不能因為這本書占用她全部的時間。

    并且大多數寫作中遇到的問題是無法通過電話采訪解決的,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才能加以豐富和充實。

     我找來了樊老師全部的著作、論文以及講演,希望可以把以往她曾經思考過的重要問題融入她個人的傳記。

    通過閱讀她所有的文章,我理清了她在學術上始終關切的核心問題,在敦煌學研究上已經或試圖突破的問題,在遺産保護方面主要抓住的問題,以及她在時代轉型時把握的重大問題。

    直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