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約稿,撰寫并發表了《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
啟動《敦煌藝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編撰工作。
主編的《敦煌鑒賞精選50窟》(中文版)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4年 擔任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
主持“第二屆石窟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書鴻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讨論會”的組織和籌備。
專著《敦煌石窟全集》第四卷《佛傳故事畫卷》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編著《敦煌石窟》由旅遊出版社出版。
撰文《為了敦煌久遠長存——敦煌石窟保護的探索》,刊于《人民政協報》。
參加2004年全國文物外事工作會議,發表論文《面向未來,國際合作保護邁上新台階》。
主持完成由國家文物局委托、8個科研單位聯合攻關的《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研究》課題。
接受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欄目《守望敦煌》、《面對面》和《東方之子》欄目專輯拍攝,協助中央電視台成功直播了《敦煌再發現》大型節目。
2005年 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号。
在上海和北京主持召開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數字展示技術驗證專家論證會”,組織開展《莫高窟保護利用項目管理系統可行性研究》。
主持完成“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機構設置和組建,于2005年11月30日正式挂牌。
完成《敦煌石窟全集》(專題分類全集)26卷編輯出版。
參加2005年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亞洲區域性讨論會,發表論文《莫高窟保護與旅遊的矛盾及對策》。
參加“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第十五屆大會”,做了題為《按照〈準則〉原則制定〈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專題發言。
主持完成《敦煌石窟保護與利用研究》《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在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課題。
2006年 參與安排部署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聯合開辦壁畫保護研究生班以及教學工作。
為配合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赴美國考察博物館數字展示技術以及遊客組織、管理和服務措施。
參加“世界遺産地旅遊可持續發展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讨會”,做了題為《加強旅遊管理,讓莫高窟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主題發言。
與趙聲良合寫的《燦爛佛宮》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大型紀錄片《敦煌》;與日本鐵木真電視公司合作制作專題片《中國石窟鑒賞——敦煌莫高窟》;協助完成了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組《守護莫高窟》、德國電視二台《穿越新疆》節目、韓國MBC電視台《黃河》節目。
2007年 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獲得甘肅省“三八紅旗手”和“全省各級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先進個人”的榮譽稱号。
主持舉辦“紀念段文傑先生從事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60年”和“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讨會”系列活動。
主持編撰的《解讀敦煌:從王子走向神壇——釋迦牟尼的傳奇人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持完成國家文物局課題《敦煌文物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
應邀參加“2007年《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研讨會”,做了題為《〈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在莫高窟項目中的應用——以〈莫高窟第85窟保護研究〉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為例》的主題發言。
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亞洲基金會邀請,赴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紐約梅隆基金會、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矽谷亞洲藝術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參觀訪問。
2008年 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婦聯界委員;榮獲全國婦聯頒發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号;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活動中,榮獲“北京大學傑出校友”榮譽稱号。
作為甘肅省第一棒火炬手,2008年7月5日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前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
配合奧運會主持籌劃了“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中國故事——多彩甘肅,魅力敦煌”和在天津舉辦的“絲路放歌,情系奧運——2008年天津敦煌藝術大展”。
參加“世界遺産保護·杭州論壇暨2008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亞太地區會議”,發表論文《基于世界文化遺産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産地的管理與監測——以敦煌莫高窟為例》。
參加“2008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暨2008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區域研讨會”。
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向國務院領導提交了《正确認識國家擴大内需政策對文化遺産事業的推動作用》。
應邀赴美國考察訪問,并在斯坦福大學東亞系發表題為《敦煌莫高窟與世界文化遺産價值》的演講。
2009年 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新中國成立60周年感動甘肅人物”和“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榮譽稱号。
主持籌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産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讨會”,參加會議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保護管理現狀、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參加“微軟亞洲研究院年會”,發表論文《敦煌石窟藝術及其數字化保存與展示》。
應文
啟動《敦煌藝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編撰工作。
主編的《敦煌鑒賞精選50窟》(中文版)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4年 擔任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
主持“第二屆石窟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書鴻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讨論會”的組織和籌備。
專著《敦煌石窟全集》第四卷《佛傳故事畫卷》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編著《敦煌石窟》由旅遊出版社出版。
撰文《為了敦煌久遠長存——敦煌石窟保護的探索》,刊于《人民政協報》。
參加2004年全國文物外事工作會議,發表論文《面向未來,國際合作保護邁上新台階》。
主持完成由國家文物局委托、8個科研單位聯合攻關的《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研究》課題。
接受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欄目《守望敦煌》、《面對面》和《東方之子》欄目專輯拍攝,協助中央電視台成功直播了《敦煌再發現》大型節目。
2005年 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号。
在上海和北京主持召開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數字展示技術驗證專家論證會”,組織開展《莫高窟保護利用項目管理系統可行性研究》。
主持完成“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機構設置和組建,于2005年11月30日正式挂牌。
完成《敦煌石窟全集》(專題分類全集)26卷編輯出版。
參加2005年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亞洲區域性讨論會,發表論文《莫高窟保護與旅遊的矛盾及對策》。
參加“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第十五屆大會”,做了題為《按照〈準則〉原則制定〈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的專題發言。
主持完成《敦煌石窟保護與利用研究》《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在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課題。
2006年 參與安排部署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聯合開辦壁畫保護研究生班以及教學工作。
為配合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赴美國考察博物館數字展示技術以及遊客組織、管理和服務措施。
參加“世界遺産地旅遊可持續發展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讨會”,做了題為《加強旅遊管理,讓莫高窟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主題發言。
與趙聲良合寫的《燦爛佛宮》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大型紀錄片《敦煌》;與日本鐵木真電視公司合作制作專題片《中國石窟鑒賞——敦煌莫高窟》;協助完成了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組《守護莫高窟》、德國電視二台《穿越新疆》節目、韓國MBC電視台《黃河》節目。
2007年 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獲得甘肅省“三八紅旗手”和“全省各級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先進個人”的榮譽稱号。
主持舉辦“紀念段文傑先生從事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60年”和“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讨會”系列活動。
主持編撰的《解讀敦煌:從王子走向神壇——釋迦牟尼的傳奇人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持完成國家文物局課題《敦煌文物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
應邀參加“2007年《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研讨會”,做了題為《〈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在莫高窟項目中的應用——以〈莫高窟第85窟保護研究〉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為例》的主題發言。
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亞洲基金會邀請,赴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紐約梅隆基金會、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矽谷亞洲藝術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參觀訪問。
2008年 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婦聯界委員;榮獲全國婦聯頒發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号;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活動中,榮獲“北京大學傑出校友”榮譽稱号。
作為甘肅省第一棒火炬手,2008年7月5日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前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
配合奧運會主持籌劃了“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中國故事——多彩甘肅,魅力敦煌”和在天津舉辦的“絲路放歌,情系奧運——2008年天津敦煌藝術大展”。
參加“世界遺産保護·杭州論壇暨2008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亞太地區會議”,發表論文《基于世界文化遺産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産地的管理與監測——以敦煌莫高窟為例》。
參加“2008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暨2008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區域研讨會”。
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向國務院領導提交了《正确認識國家擴大内需政策對文化遺産事業的推動作用》。
應邀赴美國考察訪問,并在斯坦福大學東亞系發表題為《敦煌莫高窟與世界文化遺産價值》的演講。
2009年 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新中國成立60周年感動甘肅人物”和“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榮譽稱号。
主持籌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産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讨會”,參加會議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保護管理現狀、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參加“微軟亞洲研究院年會”,發表論文《敦煌石窟藝術及其數字化保存與展示》。
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