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研究館員專業技術職稱。
為紀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主持籌辦“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研究院建院50周年”。
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博物館事業之交流與展望學術研讨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負責向國家計劃委員會申報莫高窟用水工程項目。
負責向國家财政部争取到莫高窟通信設施的經費。
1995年 擔任中國宗教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榮獲甘肅省優秀專家稱号。
主持完成榆林窟東崖危崖錨杆加固和裂隙灌漿工程。
應邀赴泰國參加“亞洲的未來國際學術會議”,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開放的對策》。
在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發表主題演講《莫高窟今後保護工作的設想》。
1996年 主持籌建“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并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成立大會,擔任副理事長。
主持敦煌研究院、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朝日新聞社、朝日電視台聯合舉辦的“沙漠中的美術館——永遠的敦煌”籌展工作。
應邀赴日本參加敦煌莫高窟保存與相關問題國際研讨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國際合作概要》。
1997年 應邀赴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參加“收集整理中亞文物信息國際讨論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及其保護、研究工作》。
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阿格紐先生合作撰寫《敦煌——中國佛教寶藏》,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雜志上以英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以中文發表。
赴日本與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協商繼續合作研究保護莫高窟事宜。
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實習學生做主題講座。
1998年 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任第九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赴浙江大學簽署《多媒體與智能技術的集成及藝術複原》課題協議書。
為美國絲路基金會考察團做《敦煌莫高窟分期的方法與成果》學術講座。
赴山西大同參加“首屆中華石窟旅遊讨論會”,并做了《如何處理好保護與旅遊關系》的發言。
編著《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北周卷》,遼甯出版社出版。
1999年 被聘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主持啟動敦煌研究院與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的合作項目“敦煌壁畫數字化檔案”。
編著的《安西榆林窟》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論文《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二)·敦煌藝術的創造和它的創造者》發表于日本《近畿化學工業界》。
2000年 全面主持籌辦“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特别展”“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紀念座談會”。
出席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揭幕儀式。
應邀擔任“香港敦煌佛迹防護功德林計劃”籌備委員會委員,為莫高窟防沙治害、綠化植樹募集資金。
赴英、法考察散失的敦煌文獻和敦煌絹畫等文物,應邀為大英圖書館做學術講座。
主編并撰寫的《中國敦煌》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發現敦煌》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敦煌圖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編的《敦煌圖案摹本》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由朝華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應邀赴日參加敦煌研究院在日本岐阜市舉辦的“敦煌藝術展”和日本文化學園舉辦的“敦煌石窟和絲綢之路染織展”開幕式,發表論文《莫高窟出土的絲織物與壁畫中的絲織物形象》。
參加“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研讨會”,發表論文《根據〈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進行的莫高窟第85窟保護項目》。
參加“21世紀初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對策問題”曆史學學科選題研讨會,發表論文《堅持國家為主的管理體制,堅持文物保護的方針和原則,推動新世紀的文物保護工作》。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副主任梁明子女士考察世界遺産的保護、管理情況座談會,發表論文《1996—2000年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
參加全國文物外事工作會議,發表論文《開展國際合作,科技保護敦煌》。
2002年 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号。
主持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遺産委員會共同開展的《莫高窟遊客承載量及開放對策研究》。
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開展《敦煌藝術電子檔案》項目,并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共同草拟并上報了“第三期合作協議”。
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共同商定并簽署了《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護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合作計劃》和《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護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協議書》。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讨會”。
與浙江大學合作編撰的《敦煌:真實與虛拟》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 主持制定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由甘肅省人大審議通過,自2003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
擔任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婦女界委員,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期間,起草并與24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提案(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提案第1412号),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将此列為當年的重點提案。
應邀參加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召開的“玄奘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讨論會,發表論文《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
應日本《佛教藝術》雜志
為紀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主持籌辦“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研究院建院50周年”。
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博物館事業之交流與展望學術研讨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
負責向國家計劃委員會申報莫高窟用水工程項目。
負責向國家财政部争取到莫高窟通信設施的經費。
1995年 擔任中國宗教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榮獲甘肅省優秀專家稱号。
主持完成榆林窟東崖危崖錨杆加固和裂隙灌漿工程。
應邀赴泰國參加“亞洲的未來國際學術會議”,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開放的對策》。
在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發表主題演講《莫高窟今後保護工作的設想》。
1996年 主持籌建“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并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成立大會,擔任副理事長。
主持敦煌研究院、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朝日新聞社、朝日電視台聯合舉辦的“沙漠中的美術館——永遠的敦煌”籌展工作。
應邀赴日本參加敦煌莫高窟保存與相關問題國際研讨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國際合作概要》。
1997年 應邀赴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參加“收集整理中亞文物信息國際讨論會”,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及其保護、研究工作》。
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阿格紐先生合作撰寫《敦煌——中國佛教寶藏》,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雜志上以英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以中文發表。
赴日本與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協商繼續合作研究保護莫高窟事宜。
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實習學生做主題講座。
1998年 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任第九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赴浙江大學簽署《多媒體與智能技術的集成及藝術複原》課題協議書。
為美國絲路基金會考察團做《敦煌莫高窟分期的方法與成果》學術講座。
赴山西大同參加“首屆中華石窟旅遊讨論會”,并做了《如何處理好保護與旅遊關系》的發言。
編著《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北周卷》,遼甯出版社出版。
1999年 被聘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主持啟動敦煌研究院與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的合作項目“敦煌壁畫數字化檔案”。
編著的《安西榆林窟》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論文《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二)·敦煌藝術的創造和它的創造者》發表于日本《近畿化學工業界》。
2000年 全面主持籌辦“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特别展”“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紀念座談會”。
出席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揭幕儀式。
應邀擔任“香港敦煌佛迹防護功德林計劃”籌備委員會委員,為莫高窟防沙治害、綠化植樹募集資金。
赴英、法考察散失的敦煌文獻和敦煌絹畫等文物,應邀為大英圖書館做學術講座。
主編并撰寫的《中國敦煌》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發現敦煌》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敦煌圖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編的《敦煌圖案摹本》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由朝華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應邀赴日參加敦煌研究院在日本岐阜市舉辦的“敦煌藝術展”和日本文化學園舉辦的“敦煌石窟和絲綢之路染織展”開幕式,發表論文《莫高窟出土的絲織物與壁畫中的絲織物形象》。
參加“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研讨會”,發表論文《根據〈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進行的莫高窟第85窟保護項目》。
參加“21世紀初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對策問題”曆史學學科選題研讨會,發表論文《堅持國家為主的管理體制,堅持文物保護的方針和原則,推動新世紀的文物保護工作》。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副主任梁明子女士考察世界遺産的保護、管理情況座談會,發表論文《1996—2000年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
參加全國文物外事工作會議,發表論文《開展國際合作,科技保護敦煌》。
2002年 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号。
主持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遺産委員會共同開展的《莫高窟遊客承載量及開放對策研究》。
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開展《敦煌藝術電子檔案》項目,并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共同草拟并上報了“第三期合作協議”。
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共同商定并簽署了《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護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合作計劃》和《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護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協議書》。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讨會”。
與浙江大學合作編撰的《敦煌:真實與虛拟》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 主持制定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由甘肅省人大審議通過,自2003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
擔任第十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婦女界委員,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期間,起草并與24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提案(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提案第1412号),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将此列為當年的重點提案。
應邀參加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召開的“玄奘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讨論會,發表論文《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
應日本《佛教藝術》雜志